76台不合格的电冰箱

76台不合格的电冰箱

青岛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走马上任的时候,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产品的质量差。其主要产品——电冰箱的市场占有率很低,顾客投诉不断。

当时国内企业确定产品质量的等级是: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还有处理品。产品只要被生产出来了,只要还能转,只要还能用,就能为它找到出路。这样的产品质量政策,势必导致工人的质量意识十分淡薄。

张瑞敏比一般的企业家更清醒地认识到,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不提高工人的质量意识,不树立起“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海尔集团就绝对走不出困境。

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先改变落后的精神。为了提高工人的质量意识,张瑞敏组织力量从400多台电冰箱中,检查出76台有不同程度缺陷的电冰箱。随后,用这76台电冰箱搞了一个展览会,每一台电冰箱上配了一个标签,上面记载它有什么毛病,是从谁手中生产出来的。然后,将如何处理这76台电冰箱的问题,交给工人们讨论。

大多数工人认为,这些电冰箱虽有毛病,但并不影响使用,可以作为等外品处理,最好是便宜些处理给职工。

张瑞敏力排众议,坚决反对。他说,生产每一台电冰箱都得156道工序,545个工位。一个环节出了质量问题,整个链条都不结实。如果今天开了将不合格电冰箱便宜些处理给职工的口子,将来就可能出现760台甚至出现7600台的不合格电冰箱。

不寻常的问题,需要用不寻常的办法来解决。他明确提出,必须把这些不合格产品彻底销毁!谁生产的不合格电冰箱,就由谁来砸毁。必须以此为教训,提高每一个工人的质量意识。

在当时的条件下,许多工人从感情上有些接受不了这个主张。因为砸了这些冰箱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卖了毕竟还能赚些钱。何况工人的生活都很困难,没有奖金,连工资都要去外面借。

尽管许多工人一时还想不通,为了能起到警示作用,张瑞敏还是说服大家,果断下令:“把76台不合格的电冰箱拉到球场,让那些生产这些电冰箱的工人,拿起大锤当众砸毁。”

在大庭广众之下,那些抡着大锤砸毁电冰箱的工人感到羞愧,感到无地自容,但此举给全厂职工以巨大的震撼。正是砸了这76台电冰箱,工人再也不敢对质量问题掉以轻心了。

自此以后,工人真正树立起“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意识,海尔集团的电冰箱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市场的占有份额也越来越大,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巩固战果,建立长效机制,张瑞敏又制定了13条管理制度,重点还是进一步强化树立“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意识。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新闻媒体,从不同角度报道了砸毁76台不合格电冰箱的前前后后。更出乎意料的是,这件事情居然被赫赫有名的哈佛大学选为企业管理的教学案例:《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