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丰碑永恒

心中的丰碑永恒

包拯(999—1062),合肥人,北宋时期的著名“清官”,一生清廉刚正,执法严明,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戴与热爱。

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为开封府尹。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第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他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把因难治而出名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由于包拯在开封府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致使贵戚宦官们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不得不有所收敛。开封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的大名,亲切称呼他为“包青天”。当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是将铁面无私的包拯比作掌管地狱之神——阎罗。

从北宋开始,人们为了纪念包拯,让官吏以包拯为榜样,把凡是在开封当过府尹者的姓名全部刻在一块青石碑上。

近千年间,那块一丈许的石碑上刻满了开封府尹的姓名。凡是到开封的游人,大多会参观当年包拯坐堂审案的地方,观看那块刻满府尹姓名的石碑。

在那块石碑正上方的一个凹陷处,包拯两个字已模糊得有些不好辨认了,但其他人的姓名却依然清晰可见。

这是为什么?

原来,游人站到那块刻满府尹姓名的石碑前,出于对包拯的敬仰,都会寻找包拯的大名,然后用手指点、抚摸写有“包拯”两个字的地方。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游人用这种方式亲近过那个写有包拯名字的地方,日积月累,竟然被手指磨出了一个凹陷处。

20多年前,包拯纪念馆为了保护那块历经千年的石碑,便按照原样仿制了一块石碑。

到如今,仿制石碑上有“包拯”两个字的地方,又被游人抚摸出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凹陷处。

包拯的生命超越了时空,永远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这让人联想到著名诗人臧克家写过的一首很有影响的诗:《有的人》。原诗记不清了,只记得其中的只言片语和梗概大意: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给人民当牛做马的,人民将他记牢。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自己可以看到;他活着为多数人更好活着的人,群众必定会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看来,无论是石碑、铁碑,还是金杯、银杯,都赶不上人民群众传诵的口碑,都赶不上人民群众心中的丰碑。只有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丰碑,才能成为真正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