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中庸》简介
《大学 中庸》这本书是由赵清文创作的,《大学 中庸》共有50章节
1
扉页
...
2
目录
...
3
大学
...
4
前 言
《大学》和《中庸》原本各为《礼记》之一篇,南宋朱熹做《四书章句集注》,将这两篇文章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随着宋元之后朱子学地位的上升,《大学》和《中...
5
第一章
【导读】 朱熹认为,这一章是《大学》的经文,是曾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话;后面的十章为传文,即对经文进行解释的文字,是由曾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曾子的思想。本章主要阐述了“...
6
第二章
【导读】 这一章以及以下的三章(至“止于信”),《礼记》原文在“没世不忘”之下,朱熹根据文意进行了调整。朱熹将引自《尚书》的这三句话作为一章放在此处,是因为他认...
7
第三章
【导读】 朱熹认为,这一章是用来解释“三纲领”之一的“亲(新)民”的。所谓“新民”,其实就是通过对老百姓进行道德教化,使他们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浸染下不断革旧布...
8
第四章
【导读】 本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谈“止”的问题,后半部分,即从“《诗》云:‘瞻彼淇澳’”以下,《礼记》原文在“故君子必诚其意”之后、“《康诰》曰:‘克明德’”之前,...
9
第五章
【导读】 本章原本在“止于信”之后,朱熹将其调整在此处,认为这段文字是解释首章中的“本末”的。其中,“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一句,出自《论语...
10
第六章
【导读】 被朱熹作为第六章的这句话在《礼记》中原文通下章,在第一章经文之后。但就这句话的意思来看,强调的是不同程度的“知”以及《大学》作者对“知”的境界的理解。...
11
第七章
【导读】 本章主要阐述了“君子必诚其意”的道理,并提出了“慎独”的方法,强调要重视内心意念的发动,不要自欺,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慎独”是中国传统修养理...
12
第八章
【导读】 本章主要阐释“修身在正其心”的道理。如果要修养好品德,就不要为外物所束缚,抛开个人的得失,这样的话,就不会有好乐、忧患、愤怒、恐惧等情感滞留在心中,从...
13
第九章
【导读】 本章阐述的是“齐其家在修其身”的道理。儒家一向强调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端正然后才能使别人的行为端正。本章中认为,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感情,人们在对待不同的对...
14
第十章
【导读】 本章阐述的是“治国必先齐其家”的道理。中国古代是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表现在伦理道德上,就是用以协调家庭关系的孝悌、仁慈等观念,同样也可推广到君臣、上下...
15
第十一章
【导读】 本章阐释的是“平天下在治其国”的道理。朱熹说:“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本章着...
16
中庸
...
17
前言
同《大学》一样,《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被列为“四书”之一以后成为儒家的核心经典。但与《大学》一直到宋代之前没有明确作者不同,《中庸》的作者似乎早有确...
18
第一章
【导读】 本章是《中庸》的首章和总纲,提出了中和、慎独等观念,并对儒家的天命论、人性论、道德教化、道德修养、君子人格等思想都有所涉及。对于本章的理解,以下几个方...
19
第二章
【导读】 本章通过引述孔子的论述,说明了中庸之道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并提出了中庸的根本原则,即“时中”。本章的核心在“时中”二字上。所谓“时中”,就是说...
20
第三章
【导读】 本章在《论语·雍也》篇中也有收录,《论语》中原文为:“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的道理看似简单,只是适中、平常,然而,将存在于...
21
第四章
【导读】 一提到“中庸”中的“中”,人们往往想到中间、中点,甚至把两个端点之间的中间点理解为“中”。事实上,无论是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还是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
22
第五章
【导读】 孔子生活的时代,天下混乱,各诸侯国都在进行着相互争夺,儒家之道很难得到推行。在《论语》中,也记载有孔子“道不行,乘浮桴于海”的感慨,可见他对于当时社会...
23
第六章
【导读】 舜被儒家视为道德高尚的圣人,本章中认为,舜之所以具有大德行和大智慧,正是在于他能够恪守中庸之道,从而说明了中庸对于人的德行和素质的重要性。此章以舜的“...
24
第七章
【导读】 孔子批评了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认为这是不明智的表现,同时也说明了中庸之道的难能可贵。此章的“予知”,对比上章舜之“大知”。古人非常重视“大智慧”和“...
25
第八章
【导读】 本章以颜回“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对比上章“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的自作聪明者。在孔子的弟子中,颜回以德行著称,孔子曾经多次对...
26
第九章
【导读】 《中庸》中数次强调践行中庸之道的困难,目的就是要人们充分重视,努力进行这方面的修养。“天下国家可均”表明一个人具有智慧的美德,“爵禄可辞”表明一个人具...
27
第十章
【导读】 孔子通过对“强”的分析,认为只有和中庸之道结合起来,这样的“强”才是更值得提倡和推崇的。“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国无道,至...
28
第十一章
【导读】 “后世有述”和“遁世不见知”,表明能否留下好的名声,并因此而获得赞扬或者实际的利益。如果不遵循中庸之道能够获得后世的称述,而遵循中庸之道却没有人能够了...
29
第十二章
【导读】 这一章中,说明了道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认为道虽然崇高,但是并不神秘,只要努力探求和修养,每一个人都会有收获。一方面,中庸之道体现于每一个普通人的...
30
第十三章
【导读】 本章旨在告诉人们,践行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易就做得到的,需要人们不懈地追求和努力。这一章表明了在儒家思想中“忠恕”、“絜矩”、“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