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章

【导读】

本章通过引述孔子的论述,说明了中庸之道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并提出了中庸的根本原则,即“时中”。本章的核心在“时中”二字上。所谓“时中”,就是说“中”并非一个死的、僵化的标准或教条,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判断和选择,即“权”。“时中”体现了经权合一,权是经中之权,经是有权之经。一方面,选择要符合“中”的标准,否则如果只是考虑情境,就会成为“无忌惮”,而失去任何自觉的约束;另一方面,实践中的“中”又是与“时”相联系的“中”,否则就会成为死守教条。“时中”是“中”的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化,是原则性和具体情境的统一。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释】

①中庸: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②时中:指立身行事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时时处处合乎中道。 ③小人之中庸也:朱熹曰:“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

【译文】

孔子说:“君子做事符合中庸之道,小人做事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之道,是因为君子行事合乎时宜,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肆意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