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七章

【导读】

本章主要阐述了“君子必诚其意”的道理,并提出了“慎独”的方法,强调要重视内心意念的发动,不要自欺,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慎独”是中国传统修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荀子》《大学》《中庸》中都有所阐发。从本章看,在《大学》中,“慎独”和“诚意”的意思是相通的。“所谓诚其意者,……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的句式,就反映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诚意”、“慎独”都强调了道德的自律性,以及道德评价中动机的重要性。如果内在的“意”不诚,不能做到“慎独”,而妄图只是以表面的虚假行为示人,给人以善良、有道德的印象,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因为人的内心总是会通过言行流露出来,想要欺骗别人,被欺骗的最终只有自己。只有真正做到内心诚实,才能够“诚于中,形于外”,使言行符合道德的要求。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①毋:无,没有。朱熹曰:“毋者,禁止之辞。” ②自欺:朱熹曰:“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③恶恶臭:音wù è xiù。讨厌难闻的气味。 ④好好色:喜欢美好的容颜。好好,音hào hǎo。 ⑤谦:音qiè,满足,满意。 ⑥慎其独:在“慎独”含义的理解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朱熹曰:“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即将“独”解释为个人独处时;“慎独”就是人在独处没有他人监督时也要谨慎不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独”指的是人的心。之所以称“心”为“独”,是因为相对于肢体和其他器官来说,心在人的思维和行动中处于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地位;所谓“慎独”,就是对内心中产生但还没有通过肢体表达出来、没有实际发生的动机和意念也要非常慎重地对待,不能有丝毫懈怠和放纵。 ⑦闲居:独处。 ⑧厌然:闭藏貌。孔颖达疏曰:“厌然,闭藏其不善之事。”朱熹曰:“厌然,消沮闭藏之貌。”厌,音yǎn。 ⑨揜:同“掩”,掩盖。 ⑩著:使明显。 ⑪润:修饰,充实。 ⑫心广体胖:心中坦然,身体舒泰。朱熹曰:“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胖,音pán,安泰舒适。朱熹曰:“胖,安舒也。”

【译文】

所谓的使意念真实,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就像讨厌难闻的气味,喜欢美好的容颜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使自我满足,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时谨慎不苟!小人在独处的时候就会做违背道德的事情,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们见到了有道德的君子之后,就会躲躲藏藏,把违反道德的地方掩盖起来,故意显示出自己有道德。人们看到他们,就像看透了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这种做法又有什么用处呢?这就是说,内心中有真实的想法,就会在外表中显露出来,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时谨慎不苟。曾子说:“许多双眼睛看着你,许多只手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厉啊!”财富能够充实房屋,品德能够充实身心,心中坦然,身体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