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导读】

“后世有述”和“遁世不见知”,表明能否留下好的名声,并因此而获得赞扬或者实际的利益。如果不遵循中庸之道能够获得后世的称述,而遵循中庸之道却没有人能够了解,儒家宁愿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才是符合“道”的要求的。由此可见,在儒家关于行为价值的判断之中,后果不是判断应当或不应当的主要依据;他们要追求的“道”不是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君子以探求和遵守中庸之道为最高的目的。本章中的“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与《论语》首章中的“人不知而不愠”,表达的是同样的意义。另外,本章还通过孔子的论述,要求人们要潜心恪守中庸之道,不要半途而废,这与第七、八两章中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注释】

①素隐行怪:朱熹曰:“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 ②述:记述,称述。 ③涂:同“途”。 ④已:停止。 ⑤遁世:避世隐居。

【译文】

孔子说:“探求隐僻的道理,好做怪诞的行为,这样做即使能够获得后代人的称述,我也不会去做。君子依据正道行事,如果让我半途而废,我是无法停下来的。君子如果遵守中庸之道,即使隐居避世不为别人所知,也绝对不会后悔,只有聪明睿智、德行高尚的圣人才能够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