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导读】
德治是儒家一贯的政治主张,而要使德治得以推行,首先是施政者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只有首先达到了“内圣”,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外王”的效果。这也是《中庸》提倡中庸之道,提倡“至诚”境界的目的和归宿。本章的风格与前文有所不同,一连罗列八句《诗经》中的文字,是前面任何一章都没有过的,与前文,乃至前面几章对照,可能是出自另一派的手笔。
《诗》曰:“衣锦尚①”,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②;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③。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④,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⑤!”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⑥。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⑦。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⑧。”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
钺⑨。《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⑩。”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⑪。《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⑫。”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
如毛⑬”,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⑭”,至矣!
【注释】
①衣锦尚:《诗经·卫风·硕人》、《郑风·丰》,皆作“衣锦褧衣”。褧(jiǒng),同“
”,用麻类植物纤维织布制成的单罩衣,一般为古代女子出嫁时在途中所穿,以蔽尘土。衣,穿。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或用其制作的衣服。尚,加在上面。②暗然:隐晦深远。日章:日见彰明。 ③的然:鲜艳显著。④风:风化,教化。 ⑤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出自《诗经·小雅·正月》。潜,潜伏。伏,隐匿。孔,大,盛。昭,明显。⑥无恶于志:即无愧于心。 ⑦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出自《诗经·大雅·抑》。相,看。尔,你。尚,当。屋漏,古代在室内西北隅为人所不见的地方施设小帐,安藏神主,因此常称室内西北角为“屋漏”。 ⑧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出自《诗经·商颂·烈祖》。奏假,祭者进献祭品。 ⑨
(fū)钺:铡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用的刑具。铡刀,切草的农具,也用做刑具。钺,古兵器,形似斧而较大,盛行于殷、周时。后多用于礼仪。 ⑩不显惟德!百辟(bì)其刑之:出自《诗经·周颂·烈文》。不,同“丕”。百辟,指四方诸侯。辟,诸侯,国君。刑,同“型”,法则。 ⑪笃恭:淳厚恭敬。 ⑫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出自《诗经·大雅·皇矣》。 ⑬德
(yóu)如毛:出自《诗经·大雅·蒸民》。
,轻。 ⑭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载,事。
【译文】
《诗经》中说:“里面穿锦绣,外面罩麻衣。”这是厌恶锦绣之衣的文采过于显眼。因此,君子之道虽然隐晦深远但却日益彰明,小人之道虽然华丽显著但却日益消亡。君子之道恬淡而不会使人厌倦,简约而内含文采,温和而条理清晰,知道长远的追求要从切近处做起,知道教化别人要从端正自身做起,知道细微的端始中隐含着显著起来的可能,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高尚境界了。《诗经》中说:“虽然潜藏隐匿,依然清晰可见!”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歉疚,内心之中没有愧怍。君子为普通人所不可企及的,可能就在于别人所看不见的时候吧!《诗经》中说:“即使家中隐秘处,也无愧疚在内心。”所以君子没有什么活动就让人敬重,不说什么话语就让人信服。《诗经》中说:“进献祭品默无语,此时不再有纷争。”所以君子不行赏赐就能使老百姓受到激励,不用发怒就能使老百姓畏惧刑罚。《诗经》中说:“发扬光大德行,诸侯都来效法。”所以君子淳厚恭敬,天下就能实现安宁。《诗经》中说:“我向往盛德之人,他从不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来教化百姓,是非常次要的方法。”《诗经》中说:“美德羽毛一样轻。”羽毛也还有东西和它类比;“上天之事难揣测,既无声息又无味”,这样的德性才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