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导读】

本章旨在告诉人们,践行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易就做得到的,需要人们不懈地追求和努力。这一章表明了在儒家思想中“忠恕”、“絜矩”、“亲民”、“率性”的内在一致性。“以人治人”,强调的是在社会治理中要顺人之性,而人之性与己之性是一致的,因此“亲民”即是“率性”。“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即《大学》中的“絜矩”之道,亦即孔子所谓“一以贯之”之道。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表明了中庸之道的崇高,不能不从内心里重视;“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则说明对中庸之道的遵循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开始,而不能好高骛远。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注释】

①道不远人:朱熹曰:“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 ②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朱熹曰:“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 ③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诗经·豳风·伐柯》。柯,斧柄。伐柯,砍木头做斧柄。郑玄《诗》笺曰:“则,法也。伐柯者必用柯,其大小长短,近取法于柯,所谓不远求也。”朱熹曰:“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 ④睨:斜着眼(看),斜视。 ⑤忠恕: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违:离。朱熹曰:“违,去也,如《春秋》传‘齐师违谷七里’之违。”⑥庸德:常德,一般的道德规范。 ⑦胡不:何不。慥慥(zào):笃实貌。慥,笃诚。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是远离人的。人们追求道的时候却远离了人自身,这样就不能够追求到道了。《诗经》中说:‘砍斧柄啊砍斧柄,样式不必远处求。’手中握着斧柄砍木头做斧柄,斜着眼睛草草地看一眼,还觉得两者差别很大。所以君子按照做人的道理来治理人,只要使他们改正错误走上正道就可以了。忠恕离君子所执守的道不远,凡是不愿意被加于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不要加于别人身上。君子之道中有四个方面,我一条都没有做到:用对儿子的要求来侍奉父亲,我没能做到;用对臣子的要求来侍奉君主,我没能做到;用对弟弟的要求来侍奉兄长,我没能做到;对朋友的要求自己先达到,我没能做到。一般的道德规范要踏实奉行,平常的言语要谨慎对待,如果有做得不够的地方,不敢不努力做到,如果已经做得从容有余,也不敢不继续努力;言语时要顾及行动,行动时也要考虑到言语,君子怎么能够不忠厚诚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