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导读】

既然说“大德者必受命”,然而,经验中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现实中许多人一辈子谨慎戒惧,恪守道德,到死却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声名禄位,如孔子。本章延续上一章“大德者必受命”的主旨,并通过周代创业之君的例子,回答了上述疑问。“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由于一直缵绪大王、王季、文王的武王最终的受命,成为天子,并追王父祖,便意味着在生前没有真正受命的大王、王季、文王这时实际上已经受命了。不止大德、大位如天子者如此,公卿大夫以至普通百姓,从丧葬祭祀制度来看,无不如此。“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而作为“一”贯彻始终的,正是“大德必受命”的道理。如此看来,孔子历代被尊王,虽看似生前没有“受命”,实际上已经“受命”了。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注释】

①王季:周文王的父亲季历。 ②作:开创。 ③述:继承,遵循。 ④缵(zuǎn):继承。 ⑤绪:事业。⑥壹戎衣:一说,“壹”即一次,“戎衣”即铠甲,争战时穿的衣服。如朱熹曰:“壹戎衣,《武成》文,言一着戎衣以伐纣也。”一说,“壹”即一次,“戎”为兵,引申为用兵,“衣”即“殷”。如郑玄注曰:“戎,兵也。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虞、夏、商、周氏者多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与?‘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一说,“壹”同“殪”,杀死,消灭。“戎衣”,即“戎殷”。如清代毛奇龄《四书剩言》卷二说:“《中庸》:‘壹戎衣而有天下。’此‘壹’字是‘殪’字。《尚书·康诰》曰‘殪戎殷’,言灭大殷也。故《中庸注》:‘衣’读如‘殷’,齐人言‘殷’声如‘衣’,今有衣姓者,殷之裔也。若‘戎殷’则与《泰誓》称‘戎商’正同。自注《武成》者多误解作‘一着戎衣’,竟以‘壹’字解‘一’字,而朱子亦即以‘一着戎衣’为注,夫以兵衣为‘戎衣’,如甲衣、甲裳等,不知有据与否?若‘一着戎衣’添一‘着’字,便是难通。着者,附也。衣服附在吾身曰‘着’,若甲则但贯之于身,故《左传》‘躬擐甲冑’,又曰‘擐甲执兵’,未有言‘着’者。”未知孰是,今仍从朱说。⑦末:晚年。 ⑧追王:给死者追加王号。朱熹曰:“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乎王迹之所起也。”大王:即给古公亶父所追加的王号。 ⑨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朱熹曰:“先公,组绀以上至后稷也。” ⑩达:通行,推广到。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历代帝王中,大概只有周文王没有忧虑了吧!王季是他的父亲,武王是他的儿子,父亲开创了基业,儿子继承了遗志。武王继承了大王、王季、文王的事业,一次争战就夺取了天下,并且自己也没有在天下人中失去好名声,在地位上贵为天子,在财富上富有天下。宗庙中在祭祀着他,子孙们保守着他的基业。武王到晚年才受天命成为天子,周公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追加了大王和王季的王号,并用天子的礼节祭祀以前的历代祖先。这个礼节,可以通行于诸侯、大夫,以及士和庶人。如果父亲生前是大夫,儿子是士,父亲死了之后,就用大夫之礼埋葬,用士之礼祭祀。如果父亲生前是士,儿子是大夫,父亲死了之后,就用士之礼埋葬,用大夫之礼祭祀。服丧一年的礼制,通行到大夫;服丧三年的礼制,通行到天子;为父母守丧,没有贵贱之分,从庶人到天子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