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2025年09月15日
第二十五章
【导读】
本章继续阐述“诚”的功用,认为它在人的德性修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此章呼应了首章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的观点。“诚”并非一种神秘的、外在于“我”的力量,而是贯穿于“我”的生命过程之中,所以“诚”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存在来说,都是“自成”,是成其为自身的依据;“道”亦如此,并非神秘的必然性的牵引,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仁”就是生机,是生命的活力和生命延续的内在依据(“仁”的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存着,如“花生仁”、“芝麻仁”之“仁”,就是指的花生、芝麻等植物延续生命的生机之所在)。所以说“成己,仁也”。而“知”则是知人之性与物之性,并成就人性和物性的基础,所以说“成物,知也”。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①。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②。
【注释】
①道:同“导”。 ②措:施用,使用。
【译文】
表现为真实无妄的“诚”是用来成就自己的,而作为行动指南的“道”是用来引导自己的。真实无妄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没有真实无妄就没有事物存在。所以君子崇尚真实无妄的境界。表现为真实无妄的“诚”并不是仅仅成就自己就可以了,它还要用来成就万事万物的。成就自己,是仁的体现;成就万事万物,是智的体现。真实无妄是出于人的本然之性的品德,并没有外在原则与内在原则的区分,所以随时施用都是合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