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导读】
本章阐述的是“治国必先齐其家”的道理。中国古代是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表现在伦理道德上,就是用以协调家庭关系的孝悌、仁慈等观念,同样也可推广到君臣、上下等政治关系的处理之中。正如《孝经》中所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本章旨在阐明的道理就是,国家中的道德规范与家族中的是一致的,根据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的原则,如果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从努力使家族和家庭和谐开始。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①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②,一国作乱。其机③如此。此谓一言偾④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⑤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⑥。”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⑧。”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中:符合。 ②贪戾:即贪利。郑玄注曰:“戾之言利也。”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贪戾》中说:“郑义本谓贪戾即贪利耳,故下注云:‘君若好货,而禁民淫于财利,不能止也。’一人贪利,而一国作乱,即下章‘财聚则民散,货悖而入,货悖而出’之义。”一说为贪婪横暴。 ③机:关键。朱熹曰:“机,发动所由也。” ④偾:音fèn,毁坏,败坏,覆败,灭亡。⑤喻:开导,明白。 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出自《诗经·周南·桃夭》。夭夭,草木茂盛而美丽的样子。蓁蓁,草木茂盛的样子。之,犹“是”,这个。子,这里指女子。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宜,善,和睦。 ⑦宜兄宜弟:出自《诗经·小雅·蓼萧》。 ⑧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出自《诗经·曹风·鸣鸠》。忒,差错。四国,四方的属国。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家族,这是因为,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育好而能教育好他人,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所以君子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成功地教育好一个国家:孝,是用来事奉君主的原则;悌,是用来事奉上级的原则;慈,是用来驱使百姓的原则。《康诰》中说:“对待老百姓要像保护婴儿一样”,如果真心实意地这样去做,即使不能完全达到这样的标准,差距也不会很远。从来没有过先学会养育孩子然后才出嫁的!君主一家重视仁爱,全国都会追求仁爱;一家重视礼让,全国都会追求礼让;一人贪图货财,全国都会犯上作乱。国家的治乱关键就在这里。这就是所谓的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安定国家。尧、舜用仁义的原则引导天下人民,于是老百姓就随着他们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的原则引导天下人民,于是老百姓就随着他们追求暴虐。如果自己的命令与自己的喜好正好相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他的命令。所以君子首先修养好自己的道德,然后才要求别人也这样做,首先去除自己的恶习,然后才去指责别人。如果自己心里都不是合乎恕道的思想,却能让别人明白正道,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过。所以说治理国家在于整顿家族。《诗经》中说:“艳丽桃花满树,青青桃叶繁盛;姑娘今日出嫁,全家和睦友善。”全家和睦友善,然后才能教育全国的老百姓。《诗经》中说:“兄弟和睦相处。”兄弟和睦相处,然后才能教育全国的老百姓。《诗经》中说:“自己仪节无差错,才可以此正四方。”自己作为父亲、儿子、兄长、弟弟足以让他人效法,然后老百姓才能取法于他。这就是为什么说治理国家在于整顿家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