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导读】
本章阐述了“至诚”之德的深远广大,并希望人们能够主动接受教化,不断加强修养。本章及下章中将“至诚”境界神化,并明显试图将其与独一无二的“至圣”联系起来,使其成为众人不可企及亦不必妄想的境界,同前文主旨显然相悖。当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之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垄断了“圣”的称号,这种观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意图就更加明显了。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①,足以有临也②;宽裕温柔③,足以有容也④;发强刚毅⑤,足以有执也⑥;齐庄中正⑦,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⑧,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⑨,而时出之⑩。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⑪。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⑫,施及蛮貊⑬;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⑭,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⑮。
【注释】
①睿知:即“睿智”,聪慧,明智。 ②临:由上看下,居高面低。引申为统治,治理。朱熹曰:“临,谓居上而临下也。”③宽裕:宽大,宽容。 ④有容:有所包含,宽宏大量。⑤发强:奋发图强。孔颖达疏曰:“发,起也。……言孔子发起志意,坚强刚毅,足以断决事物也。” ⑥执:决断,判断。孔颖达疏曰:“执,犹断也。” ⑦齐(zhāi)庄:严肃诚敬。中正:得当,不偏不倚。 ⑧文理:文章条理。朱熹曰:“文,文章也;理,条理也。”密察:缜密明晰。朱熹曰:“密,详细也;察,明辨也。” ⑨溥博:周遍广远。孔颖达疏曰:“溥,谓无不周遍;博,谓所及广远。”朱熹曰:“溥博,周遍而广阔也。”渊泉:深泉,比喻思虑深远。朱熹曰:“渊泉,静深而有本也。”⑩出:涌现,出现。朱熹曰:“出,发见也。” ⑪说:同“悦”。⑫洋溢:充满,广泛传播。 ⑬施(yì):延续,延伸。蛮貊:古代中原地区对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的称呼,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或荒野遥远、不设法制的地方。 ⑭队:同“坠”。⑮配天:与天相匹配。朱熹曰:“配天,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
【译文】
只有达到了天下最真实无妄境界的人,才能做到聪明睿智,足以俯视天下;宽厚温和,足以包容万物;奋发刚毅,足以决断一切;严肃公正,足以使人敬服;条理清晰,足以辨别事物。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思虑周遍而深远,时时都可以体现出来。周遍得如同天空一样,深远得如同深渊一样。通过仪表体现出来,老百姓没有不敬仰的;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老百姓没有不信服的;通过行动表现出来,老百姓没有不欢欣的。所以他的声名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一直延伸到四方边远的部族;凡是车船能够到达的地方,人力能够通行的地方,天空覆盖的地方,大地承载的地方,日月照耀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只要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尊敬尊长、亲爱亲人的,所以具有这种境界的人与天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