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2025年09月15日
第四章
【导读】
一提到“中庸”中的“中”,人们往往想到中间、中点,甚至把两个端点之间的中间点理解为“中”。事实上,无论是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还是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中”都不是像一条线段的中间点或者圆形的圆心一样的一个事物的正中位置。这样的“中”把握起来看似简单,然而运用在实践之中,仍然是僵化、死板的标准。上文中说“时中”,强调的就是“中”的标准的实践性、灵活性。孟子说:“子莫执中,犹执一也。”如果没有对情境、准则的高度理解、灵活掌握,只是刻板地寻求中间点,仍然是违背中庸的原则的,成为不知变通、死守教条。中庸的标准就是“无过无不及”,而这种“无过无不及”,是需要对生活实践中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够达到的,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准确把握住度是很难的,经常会走向极端。不论走向哪个极端,都是对中庸之道的背离。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①,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②。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注释】
①知:同“智”。 ②不肖:不贤,不成才,不正派。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无法得到推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做得超过了它,愚笨的人做不到它。中庸之道得不到彰明,我知道原因了:贤能的人做得超过了它,不贤的人做不到它。人没有不吃不喝的,但很少有人能够辨别出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