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导读】

本章进一步阐述了“至诚”之道的功用,认为它在社会和国家治理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根据前文,“至诚”本应是一种人们自觉地努力发掘自己本有的德性,加强自身的修养,就能够达到的境界,但本章中对“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的推崇,似乎又使得“至诚”本来就是已经注定了属于天资超俗的极少部分人的专利。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注释】

①经纶:原意指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线,引申为筹划大事,如治理天下、国家等。朱熹曰:“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大经:常道,常规,根本的原则。朱熹曰:“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②大本:根本,事物的基础。朱熹曰:“大本者,所性之全体也。” ③倚:倚靠,依傍。 ④肫肫:诚恳。朱熹曰:“肫肫,恳至貌,以经纶而言也。” ⑤渊渊:深广,深邃。朱熹曰:“渊渊,静深貌,以立本而言也。” ⑥浩浩:广大无际。朱熹曰:“浩浩,广大貌,以知化而言也。”

【译文】

只有达到了天下最真实无妄境界的人,能够树立治理天下的法则,建立起天下的基础,明白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他哪里还有其他可以倚靠的呢?他的仁爱是多么诚恳,他的深渊一样的思虑是多么深邃,他的昊天一样的德性是多么广阔!如果不是实实在在地具有聪明睿智而通达天赋德性的人,还有谁能知道这样的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