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2025年09月15日
第八章
【导读】
本章主要阐释“修身在正其心”的道理。如果要修养好品德,就不要为外物所束缚,抛开个人的得失,这样的话,就不会有好乐、忧患、愤怒、恐惧等情感滞留在心中,从而使内心端正,用心专一,才能使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良好的效果。事实上,情感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人不可能没有情感,如果没有情感,必然形同木石。因此在理解这一段中“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时,只应将其看作是阐述影响“正心”的原因,认为情感是导致心不正的内在因素,而不是建议人必须去除所有的七情六欲等所有自然情感。对于这一问题,《中庸》中有回答,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情感必须要受理性和礼节的控制,而不能过度泛滥,使其控制了人的内在观念和行为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说应该看到的但是却看不到,应当听到的却听不到,而不是什么都看不到、听不到。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①忿懥:发怒。懥,音zhì,愤怒,愤恨。 ②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形容思想不集中。焉,代词,这里。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品德在于端正内心,这是因为,内心中有愤怒,就不能使其端正;内心中有恐惧,就不能使其端正;内心中有喜好,就不能使其端正,内心中有忧患,就不能使其端正。如果心思不能处于端正的位置,那么,目光所及的东西却看不见,进入耳中的声音却听不到,吃进嘴里的东西却不知道它的味道。这就是为什么说修养品德在于端正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