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导读】

本章阐释的是“平天下在治其国”的道理。朱熹说:“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本章着重阐释了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方法,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絜矩之道。这是儒家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身先示范,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最终达到稳定统治秩序的目的。(2)德本财末。这是儒家重义轻利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告诫统治者不要本末倒置,重要的是修养德性,而不是聚敛财富,否则难免产生与民争利、掠夺人民等现象的发生,最终导致人心离散,国家衰败。(3)任用贤人。要求统治者要以忠实、宽厚等作为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标准,尽量避免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唯利是图的小人占据重要的位置,以防他们过分追逐利益、压制打击贤才,从而导致国家的动乱。总之,本章是儒家的德治思想在《大学》中的集中阐述,要求统治者要以德为本,以义为利,切实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并以此作为施政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心,确保国家稳定,天下太平,统治长治久安。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释】

①老老:尊重老人。下文“长长”即尊重长者。 ②兴:朱熹曰:“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 ③恤孤:慰抚、救济孤弱的人。 ④倍:同“背”。 ⑤絜矩之道:絜,度量;矩,画方形的用具,引申为法度。儒家以絜矩之道来象征君子的一言一行在道德上都要具有示范作用。郑玄注曰:“絜,犹结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谓当执而行之,动作不失之。”朱熹曰:“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方,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⑥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出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只,语气助词,无义。 ⑦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通“截”,高峻貌。维,助词,无义。岩岩,高大,高耸。赫赫,显赫盛大貌。师尹,周太师尹氏。具,同“俱”。尔瞻,看着你。⑧僇:同“戮”。 ⑨“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仪,《诗经》原文作“宜”。监,同“鉴”。峻命,大命,即天命。 ⑩此:则,就。⑪外本内末:疏远根本,亲近末节。 ⑫争民施夺:与民争利,实行劫夺。 ⑬悖:违逆,违背,这里指违背正道。⑭《楚书》:楚国的史书。 ⑮舅犯: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字子犯。 ⑯亡人:流亡之人。晋文公回国继承君位之前,曾在外流亡几十年。 ⑰《秦誓》:《尚书》篇名。 ⑱一个臣:《尚书》作“一介臣”。 ⑲断断:专诚守一。 ⑳休休:形容宽容,气魄大。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郑康成曰:“休休,宽容也。”孙星衍疏曰:“郑注见《大学释文》。以休休为宽容貌者,何氏注《公羊》云:‘休休,美大貌。’大即宽容之义。” ㉑彦圣:善美明达,亦指善美明达之士。 ㉒不啻:不仅,不止是。 ㉓寔:同“实”。 ㉔媢嫉:嫉妒。媢,音mào,嫉妒。 ㉕违:压制,压抑。 ㉖俾:使。㉗放流:流放,放逐。 ㉘迸:通“屏”,斥逐,排除。朱熹曰:“迸,读为屏,古字通用。迸,犹逐也。” ㉙命:轻慢,怠慢。朱熹曰:“命,郑氏云‘当作慢。’程子云:‘当作怠。’未详孰是。” ㉚逮:及,到。 ㉛骄泰:骄横傲慢。 ㉜疾:快,引申为积极。 ㉝舒:慢,舒缓。 ㉞发:起。㉟孟献子:鲁之贤大夫仲孙蔑。 ㊱畜马乘:士初试为大夫者。 ㊲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 ㊳长:为……之长,即掌握,管理。 ㊴彼为善之:朱熹认为:“此句上下,疑有阙文误字。”

【译文】

之所以说安定天下在于治理国家,这是因为,君主能够尊重老人,老百姓中就会兴起孝道;君主能够敬重长者,老百姓中就会兴起悌道;君主能够救济孤弱,老百姓也会照着去做,所以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在道德上具有示范作用。觉得上级的行为令人厌恶,就不要将这种行为施于下级;感觉下级的行为令人厌恶,就不要把这种行为施于上级;感觉以前的人的行为令人厌恶,就不要把这种行为施于以后的人;感觉后面的人的行为令人厌恶,就不要将这种行为施于前面的人;感觉右面的人的行为令人厌恶,就不要将这种行为施于左边的人;感觉左边的人的行为令人厌恶,就不要将这种行为施于右边的人,这就叫作君子的一言一行都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诗经》中说:“快乐的君子,民众之父母。”老百姓所喜欢的事物他也喜欢,老百姓所厌恶的事物他也厌恶,这就叫作民众之父母。《诗经》中说:“雄伟高峻终南山,岩石层层多巍峨;威仪显赫尹太师,民众全都注视你。”掌握国家政权的人不能不谨慎,如果偏离了正道,就会被天下人所不容。《诗经》中说:“殷商未失民心时,能与上帝心相通。应以殷商为镜鉴,永守天命不容易。”这就是说,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就能够得到国家;失去了民众的认同,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君子一定要首先谨慎地保守德性。有了美德才能拥有民众,拥有了民众才能拥有土地,拥有了土地才能拥有财富,拥有了财富才能满足日常的使用。道德是根本,财富是末节,如果本末倒置,疏远根本亲近末节,就会与民争利,掠夺老百姓。所以,财富集中了,老百姓也就离散了;财富分散了,老百姓也就聚集起来了。所以国家政权的掌握者违背正道发号施令,老百姓就不会用正道对待他;违背正道搜刮来的财富,也不会通过正道支出出去。《康诰》中说:“天命是不会永恒不变的!”这就是说,如果品质善就能够得到天命所授予的土地和人民,而一旦不善就会失去。楚国的史书中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称为宝物的东西,只有善可以作为宝物。”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珍宝,只有把仁爱亲人作为珍宝。”《秦誓》中说:“如果有一个臣子,只有真诚正直而没有其他技能,他的心胸开阔,能够容纳他人。别人如果有长处,就像自己有长处一样;别人如果有美德,他会从心里喜欢,不仅仅是嘴上说喜欢。这种人确实值得加以任用,因为人一定能够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还一定会带来好处!别人如果有长处,他就因嫉妒而厌恶;别人如果有美德,他就会压制打击,不让其他人知道。这种人千万不能任用,因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也可以说因为他会带来危险。”只有有仁德的人能够把这种人流放驱逐,让他永远待在边远的地方,不让他与仁德的人一起居住在文明的中原,这就是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既能够亲爱好人,又能够厌恶坏人。见到了贤能的人而不能够任用,任用了而不能够亲近,这就是怠慢贤人;见到了不好的人而不能够清退,清退了而不能够疏远,这就是错误的做法。喜欢别人所厌恶的事物,讨厌别人所喜欢的事物,这就叫作违逆人的本性,一定会有灾难降临到他头上。所以君子有大原则,一定要靠忠信才能得到天下,骄横傲慢就会失去。创造财富也有大原则。创造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积极,使用的人舒缓,那么财富就会永远充足。仁德的人消耗财富以充实自身,不仁的人消耗自身以扩充财富。从来没有君主喜欢仁德而臣民不喜欢道义的道理,从来没有喜欢道义而他的事业却没有好结果的道理,也从来没有国家的仓库中堆满了财物而这些财物不属于国君的道理。孟献子说:“一旦成为大夫,就不应再去留意养鸡喂猪之类的事情;卿大夫以上的人家,就不应再畜养牛羊等牲畜;拥有百辆兵车的大臣之家,就不应该再收留那些专门聚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收留聚敛财富的家臣,还不如收留盗窃府库的家臣。”这就是说,国家不把物质利益当作有益的东西,而是把道义作为有益的东西。掌握国家政权而一心用在增加财富上的,一定是听从了小人的建议。他以为这样做是好事,但如果任用小人来治理国家,灾难和损失就会一起到来。即使还有善人辅助,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挽救了!这就是为什么说国家不把物质利益当作有益的东西,而是把道义作为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