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导读】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古代,它有着更深刻的含义和更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事奉死者的“追孝”,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文明延续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追孝”,一般都是指宗庙、祭祀等仪节上的事情。事实上,就如同对在世的父母最重要的是“敬”而不是“养”一样,对于已经去世的先人,最重要的,还是对他们的事业和志向的继承,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孔子曾经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强调的就是对已去世的父亲的事业和志向的继承。从礼制上说,在对先人的祭祀等活动中,外在的仪节所包含的精神实质,即对父祖的尊重,对他们开创的事业的延续、继承以及对他们的告慰,才是重视礼节的目的之所在。这一章中,将周武王和周公“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视为“达孝”,不仅是因为他们在宗庙、祭祀等仪式上做得多得体,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对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的准确把握。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注释】

①达孝:天下人都称道的至孝。朱熹曰:“达,通也。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下之人通谓之孝,犹孟子之言达尊也。”②春、秋:指春、秋两季的祭祀。祖庙:供祀祖先的宫庙。根据古代礼制,“祖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适士二,官师一。”③宗器:宗庙祭器。朱熹曰:“宗器,先世所藏之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之属也。” ④裳衣:衣服,这里指先祖留下的衣服。郑玄注曰:“裳衣,先祖之遗衣服也。”朱熹曰:“裳衣,先祖之遗衣服,祭则设之以授尸也。” ⑤荐:进献,送上。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郑玄注:“时食,四时祭也。”朱熹曰:“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类是也。” ⑥昭穆:根据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依序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毛奇龄《庙制折衷·昭穆》中说:“南面为昭,以其向阳;北面为穆,以其向幽,此昭穆之名所由始也。”朱熹曰:“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有事于太庙,则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 ⑦爵:爵位。朱熹曰:“爵,公、侯、卿、大夫也。” ⑧事:宗庙祭祀中的有关人员的职责。朱熹曰:“事,宗祝有司之职事也。” ⑨旅酬:亦作旅酧,指祭礼完毕后众亲宾一起宴饮,相互敬酒。朱熹曰:“旅,众也。酬,导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于其长而众相酬。”孔颖达疏《礼记·曾子问》“祭,如之何则不行旅酬之事矣”时,对这一礼节的程序做过详细的解释,说:“酬宾讫,主人洗爵于阼阶上献长兄弟及众兄弟及内兄弟于房中。献毕,宾乃坐,取主人所酬之觯于阼阶前酬长兄弟,长兄弟受觯于西阶前酬众宾,众宾酬众兄弟,所谓旅酬也。”⑩逮贱:即恩惠和荣耀及于地位低的人。朱熹曰:“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亦得以申其敬也。” ⑪燕毛:古代祭祀后宴饮时,以须发的颜色区别长幼的坐次,须发白、年纪长者居上位。郑玄注曰:“燕,谓既祭而燕也。燕以发色为坐。”朱熹曰:“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发之色别长幼,为坐次也。” ⑫齿:年龄。 ⑬践:履,登上。其:这里指接受祭祀的先祖。“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中的“其”与此相同。 ⑭郊社:祭祀天地。古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朱熹曰:“郊,祭天;社,祭地。”⑮褅尝:褅礼与尝礼的并称,古代常用以指天子诸侯岁时祭祖的大典。朱熹曰:“褅,天子宗庙之大祭,追祭太祖之所自出于太庙,而以太祖配之也。尝,秋祭也。四时皆祭,举其一耳。”褅(dì),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的各种大祭的总称,凡祀天、宗庙的大祭与宗庙的时祭均可称为“褅”。《尔雅·释天》中说:“褅,大祭也。”郝懿行《义疏》曰:“褅者,《说文》云‘谛,祭也’,引《周礼》曰‘五岁一褅’,本《礼》纬文也。《公羊·文二年传》‘五年而再殷祭’。何休注以为‘五年,褅也’。按褅之名,古多异说。有时祭之褅:则《王制》云‘春曰礿,夏曰褅’,《祭义》云‘春褅秋尝’,郑注以为殷礼也。有殷祭之褅:则《诗序》云‘雝,褅大祖也’,郑笺‘褅,大祭也’。大于四方而小于祫。又有郊祭之褅:亦《诗序》云‘《长发》,大褅也,郑笺‘大褅,郊祭天也’,《祭法》云‘有虞氏褅黄帝而郊喾’,郑注‘此褅谓祭昊天于圜丘也’。”孔颖达疏《礼记·祭法》“有虞氏褅黄帝而郊喾”也说:“经传之文,称褅非一,其义各殊。《论语》云‘褅自既灌’及《春秋》‘褅于大庙’,谓宗庙之祭也……《尔雅释天》云‘褅,大祭’,以比余处为大祭,总得称‘褅’。”尝,古代于秋季举行的祭祀名。《尔雅·释天》中说:“秋祭曰尝。”《礼记·王制》中说:“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褅,秋曰尝,冬曰蒸。”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则说:“春曰祠,夏曰晱,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⑯示:同“视”。

【译文】

孔子说:“武王、周公,大概达到天下人都称道的至孝了吧!所谓的孝,就是擅长继承前人的志向,善于延续前人的事业。春、秋祭祀的季节,整理打扫祖庙,陈列祭祀用的器具,摆好先祖留下的衣服,进献四季应时的祭品。宗庙祭祀的礼节,是用来区分先后顺序的;区别爵位等级,是用来辨明贵贱地位的;区别有关人员的职责,是用来分辨才能高低的;饮酒的时候辈分低的人向辈分高的人敬酒,是为了使地位低的人也能感受到恩惠和荣耀;排列座位的时候按照须发的颜色,是为了区别年龄的大小。登上先祖的位置,奉行先祖的礼节,演奏先祖的音乐,尊敬先祖所敬重的人,爱护先祖所亲近的人,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一样,侍奉去世的人如同侍奉活着的人一样,这就是孝的极致。祭祀天地的郊社之礼,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宗庙中奉行的各种礼节,是用来祭祀列祖列宗的。明确这些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礼节及其包含的精神实质,治理国家就应该可以和抬起手来观看手掌一样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