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导读】
本章要说明的道理是:任何时代,独断专行、自以为是都是要碰壁的。顺应时势,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对恪守中庸之道的君子的基本要求。一般认为,从“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一句可见,本章应确定是秦汉之后的作品。从内容上来看,本章法家思想倾向较明显,体现了大一统形成之后集权专制的需要,教导人们要顺从现有的统治秩序。章中最后一句所引孔子的话,是对《论语·八佾》中两章的裁切拼接,这两章在《论语》中分别为:“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和“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两章中,都表达了孔子认为一个时代的礼制是其前面的时代的延续的观点,认为在礼乐制度上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而本章中拼接出的孔子的话,意思变成了要求人们只能去遵守现有的典章制度,同《论语》中记载的孔子的话的本义是不符合的。
子曰:“愚而好自用①,贱而好自专②,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③。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④,不制度⑤,不考文⑥。今天下车同轨⑦,书同文,行同伦⑧。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⑨。”
【注释】
①自用:自行其是,不听从别人的建议。 ②自专:一任己意,独断专行。 ③反:同“返”。 ④议礼:指讨论以制定或修改礼制。郑玄注曰:“礼,谓人所服行也。”朱熹曰:“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 ⑤制度:指制定制度法规。郑玄注曰:“度,国家宫室及车舆也。” ⑥考文:指考订书名。郑玄注曰:“文,书名也。” ⑦轨:指两车轮之间的距离。 ⑧伦:顺序,次序。 ⑨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论语·八佾》中有:“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杞,周代诸侯国名。武王伐纣后,封夏禹的后代东楼公于杞,称杞国。初在今河南杞县,后迁至今山东安丘东北。公元前445年被楚国所灭。征,征考。宋,周代诸侯国名,辖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之间。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成王时,武庚叛乱,被杀,又以其地封与纣的庶兄微子启,为宋国。公元前286年为齐国所灭。
【译文】
孔子说:“愚蠢而喜欢自行其是,低贱而喜欢一意孤行,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下,却要恢复古代的各种准则。这样的人,一定会有灾祸降临到他身上。”如果不是天子,就不能讨论礼制,不能制定制度,不能考订书名。如今天下车辆采用同样宽度的车轮,书写采用同样的文字,行为采用统一的准则。即使有天子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不敢轻易制定和修改礼乐制度;即使有天子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不敢轻易制定和修改礼乐制度。孔子说:“我解说夏代礼仪制度,夏的后代杞国已经不足征考了;我学习商代礼仪制度,还有殷商的后代宋国保存着一些;我学习周代礼仪制度,如今天下人都在采用周礼,所以我还是遵从周代的礼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