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导读】
这一章是《中庸》对儒家政治伦理和政治理念最集中的论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正人先正己”的德治思想。告诫统治者为政要从修身做起,要推行仁政;在方法上,则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二、任用贤人。因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所以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三、提出了“三达德”、“五达道”、治国“九经”等重要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了治国思想之外,本章在君子的修养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主张,比较重要的有“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思想,“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思想等。在这一章中,《中庸》开始对“诚”的观念进行了详细论证阐发,朱熹认为:“章内语诚始详,而所谓‘诚’者,实此篇之枢纽也。”“诚”被《中庸》的作者视为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的核心原则,是将天道和人道沟通起来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修养能够完全达到“诚”的状态,自然就会使行为完全符合中庸之道的要求。
哀公问政①。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③,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④。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⑤,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⑥!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⑦,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⑧,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⑨,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⑩,子庶民也⑪,来百工也⑫,柔远人也⑬,怀诸侯也⑭。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⑮,敬大臣则不眩⑯,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⑰,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⑱,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⑲,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⑳,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㉑,既廪称事㉒,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㉓,嘉善而矜不能㉔,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㉕,举废国㉖,治乱持危㉗,朝聘以时㉘,厚往而薄来㉙,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㉚,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㉛,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㉜,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㉝,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㉞。博学之㉟,审问之㊱,慎思之㊲,明辨之㊳,笃行之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㊵;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①哀公:即鲁国国君鲁哀公,名将(一说名蒋),在位27年。②布:陈述,表达,抒写。方策:简册,典籍,后亦指史册。郑玄注曰:“方,版也。策,简也。”方,古代书写文字用的木版。策,古代用以记事的竹片或木片,编在一起叫“策”。 ③敏:迅速。 ④蒲卢:一说即果蠃,一种细腰的蜂。郑玄注曰:“蒲卢,蜾蠃,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卢之于桑虫然。”一说为芦苇。朱熹曰:“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人存政举,其易如此。”今从朱说。⑤杀(shài):等差。 ⑥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此句与下文重复,郑玄认为:“此句其属在下,著脱误重在此。” ⑦昆弟:即兄弟。 ⑧困:困窘。 ⑨经:常规,法则。 ⑩体:体恤。朱熹曰:“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⑪子:爱护,慈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朱熹曰:“子,如父母之爱其子也。” ⑫来:招来,使……来。⑬柔:怀柔,安抚。 ⑭怀:绥靖,安抚。 ⑮诸父:指伯父和叔父。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诸侯对同姓大夫,也都尊称为“父”,如果有多人,就称为“诸父。” ⑯眩:迷惑。⑰报礼:报答之礼。 ⑱官盛任使:朱熹曰:“官盛任使,谓官属众盛,足任使令也,盖大臣不当亲细事,故所以优之者如此。” ⑲忠信重禄:朱熹曰:“忠信重禄,谓待之诚而养之厚,盖以身体之,而知其所赖乎上者如此也。” ⑳时使薄敛:即“使民以时”、“薄其敛赋”。 ㉑日省月试:即管理者每日省视百工的工作,每月考评其所做之事。 ㉒既(xì)廪称事:薪俸给养与工作业绩相称。既廪,古代官府发给的给养。既,通“饩”,赠送人的谷物或饲料。郑玄注曰:“既,读为饩。饩廪,稍食也。”孔颖达疏曰:“既廪谓饮食粮廪也。”称事,与事功相当。朱熹曰:“称事,如《周礼》‘稿人职’,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是也。” ㉓送往迎来:朱熹曰:“往则为之授节以送之,来则丰其委积以迎之。” ㉔嘉:嘉许,表彰。矜(jīn):怜悯,同情。 y绝世:断绝禄位的卿大夫。世,世家,卿大夫之家。 ㉗废国:已经衰亡的诸侯国。@7治乱持危:治理混乱,扶持危局。 ㉘朝聘:古代诸侯按期派遣使臣或亲自朝见天子。《礼记·王制》中说:“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郑玄注曰:“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㉙厚往而薄来:朱熹曰:“厚往薄来,谓燕赐厚而纳贡薄。”㉚豫:预备,事先准备。 ㉛跲(jiá):窒碍。郑玄注曰:“跲,踬也。” ㉜疚:困惑。 ㉝诚之者:希望达到“诚”。朱熹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 ㉞固执:坚持。 ㉟博学:广泛地学习。 ㊱审问:详细地探究,深入地追求。 ㊲慎思:谨慎地思考。 ㊳明辨:明确地分辨。 ㊴笃行:切实地履行,专心地实行。 ㊵措:弃置,搁置。
【译文】
鲁哀公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为政之道,都记载在了典籍里,有信奉这种为政之道的人在,相应的政治措施就能实行;信奉这种为政之道的人不在了,相应的政治措施也就停止了。人类社会治理的原则在于迅速地使治理取得良好效果,土地整治的原则在于迅速地使种植的树木或者作物生长起来。国家治理,和芦苇生长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有贤能的人才,选拔任用贤能的人才要通过修养好自己的品德,修养品德就要遵循正道,修明正道在于信守仁德。所谓的‘仁’,就是人在处理与作为同类的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时所具有的同情、慈爱的天性,其中以亲爱自己的亲人最为根本;所谓的‘义’,就是在分别事理、处理事务中所遵守的恰当的准则,其中以尊重贤能的人才最为根本。亲爱亲人有亲疏之分,尊重贤才有等级之别,这就是礼制产生的依据。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的道德;如果想修养道德,不能够不侍奉自己的亲人;如果想侍奉亲人,不能够不了解人的本性;如果想了解人性,不能够不明白天道。通行天下的大道包括五个部分,使得它们得以贯彻的准则有三条,分别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者是通行天下的大道。智慧、仁爱、勇敢,这三条是天下公认的准则,它们之所以得以实践的最终依据都是一样的。有的人生下来就明白这个大道,有的人学习之后才明白这个大道,有的人遭受困顿之后才懂得这个大道,等到他们明白之后,根本的表现是一样的;有的人从容自然地实践这个大道,有的人为了利益实践这个大道,有的人非常勉强地实践这个大道,等到他们成功之后,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孔子说:“爱好学习,就离智慧不远了;身体力行,就离仁爱不远了;知道羞耻,就离勇敢不远了。明白这三者,就知道如何修养德性了;知道如何修养德性,就知道如何治理人民了;知道如何治理人民,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和国家了。大凡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基本的法则,分别是:修养道德,尊重贤者,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百官,爱护百姓,招致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道德就能够确立正道,尊敬贤者就能够没有困惑,亲爱亲人就能够使伯叔兄弟不产生怨恨,敬重大臣就能够不产生迷惑,体恤百官就能够得到士人丰厚的回报,爱护百姓就能够激励他们努力生产,招致工匠就能够使财富充实,优待远客就能够使四方之人都来投奔,安抚诸侯就能够使天下之人产生敬畏。静心洁身,严肃端庄,不是合乎礼制的事情就不去做,这是修养品德的要求;驱逐奸邪,远离女色,轻贱物质利益而推崇高尚道德,这是勉励贤者的要求;提高他们的地位,增加他们的俸禄,采用同样的好恶标准而没有偏私,这是勉励亲爱亲人的要求;官属众多,足够使令,这是劝勉大臣的要求;诚恳对待,俸禄优厚,这是劝勉士人的要求;使民以时,薄其敛赋,这是激励百姓的要求;每日视察,每月考评,根据工作成绩给予相称的薪俸,这是激励工匠的要求;恭敬送行,热情迎接,嘉奖善言善行并且同情能力不足的人,这是优待远客的要求;延续断绝俸禄的世家,振兴已经衰败的诸侯,整顿乱局,扶持危亡,按时接见诸侯朝见,多赏赐少纳贡,这是安抚诸侯的要求。大凡治理天下和国家的要求有九条,而使它们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则是一致的。任何事情,只要预先准备就能够成功,事前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言语事先想好就不会结结巴巴,事情事先谋划就不会遭遇困顿,行动事先确定就不会遇到困惑,大道事先确定就不会一筹莫展。地位低的人如果不能得到地位高的人信任,就不能得到治理老百姓的机会;得到地位高的人信任有办法: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会得到地位高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如果不能得到父母的满意,就不会得到朋友的信任;得到父母的满意有办法:如果不能真实无妄地自我反省,就不能得到父母的满意;真实无妄地自我反省有办法:如果不清楚什么是善,就不能够真实无妄地自我反省。真实无妄,是上天赋予人的本然之性;希望达到真实无妄,是人本身自觉的追求。真实无妄的人不用激励就能够合乎道理,不用思考就能够有所获得,从容自然就能够合乎大道,这就是圣人啊。希望达到真实无妄的人,就是选择了善行并且坚定信守的人。这就需要对真实无妄进行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和切实地履行。如果有没有学过的东西,学习之后还没有学会,就不要放弃;如果有没有探究的东西,探究之后还没有明白,就不要放弃;如果有没有想过的东西,想过之后还没有想通,就不要放弃;如果有没有经过分辨的东西,分辨之后还没有辨明,就不要放弃;如果有没有实践过的东西,付诸实践但是还不切实,就不要放弃。别人一次就能够成功自己努力一百次,别人十次就能够成功自己努力一千次。如果真的能够坚持这样的原则,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明智,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