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

【导读】

本章是《中庸》的首章和总纲,提出了中和、慎独等观念,并对儒家的天命论、人性论、道德教化、道德修养、君子人格等思想都有所涉及。对于本章的理解,以下几个方面是很重要的。第一,性者,生也,即“天命之谓性”,人生来具有、未加人为修饰的禀赋称作“性”;“率性之谓道”,因为“天”是纯善无恶的,“天”之“道”是纯善无恶的,所以得之于天的“性”被认为是纯善无恶的,因此遵循“性”的要求便是遵循善的要求,就是“人道”的基本要求;所谓“教”,以养成人道为目的,便是对“道”的修明推广。天命—人性—人道—教化,表明了儒家对于教化内容及其来源的基本理解。第二,“喜怒哀乐”指人之“情”,与“性”相对。“性”得之于天,纯善无恶;“情”出自个人的偏好和气质,有善恶的可能。同时,情和性一样,都是人自然具有的,只不过有“已发”、“未发”之分。当“未发”时,表明喜怒哀乐等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没有转化为实际的“动”的情感表达,因此也就没有直接和偏好等发生联系,也就无所谓偏与不偏,处于“中”的状态。当情感“已发”,表明它已与个人的偏好、气质等结合,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情感表达,这样就有了偏离“中”的可能,所以必须通过自觉的约束,使之“中节”。“中节”的过程,就是“和”的过程,“中节”的状态,就是“和”的状态。第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作为“天地之秀气”、“万物之灵”,能够达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便能赞天地之化育,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这样,“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便又与章首的“天命”之“天”呼应起来,从而完成“天命(天道)—人性—人道—天道(天命)”的论证,实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天与人的合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

①天命之谓性:朱熹曰:“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下引该著,不再注出。)天命,即天赋,天所赋予人的。 ②率性之谓道:朱熹曰:“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 ③修道之谓教:朱熹曰:“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 ④须臾:片刻,短时间。 ⑤戒慎:警惕谨慎。 ⑥见:同“现”,显现。 ⑦发:表露出来。 ⑧中:不偏不倚。朱熹曰:“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⑨中节:符合法度,合乎法则。 ⑩和:无所乖戾。朱熹曰:“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⑪大本:根本,事物的基础。朱熹曰:“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 ⑫达道:公认的准则。朱熹曰:“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 ⑬致:尽,极。朱熹曰:“致,推而极之也。” ⑭位:使占据其应有的位置。朱熹曰:“位者,安其所也。” ⑮育:繁育,生长。朱熹曰:“育者,遂其生也。”

【译文】

上天所给予人的禀赋叫作“性”,遵循各自的天性叫作“道”,对出于天性的道加以修明推广叫作“教”。“道”是不能够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也非常警惕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非常畏惧警醒。没有什么比隐秘的东西更容易显现出来,没有什么比细微的东西更容易凸显出来。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时谨慎不苟。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露出来能够合乎法度,称为“和”;“中”,是天下万物的基础;“和”,是天下公认的准则。达到最完善的中和境界,天地就会处于正位,万物就会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