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导读】

本章继续阐述“至诚”的功用,告诉人们要不断修养,以使自己的德性达到与天地参的完美境界。“薄厚”、“高明”是空间特征,“悠远”是时间特征。本章中从时空角度揭示了“诚”的博大与精微、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天地之道,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诚”字。“诚”看似简单,但就像大海是由一滴滴水构成,大地是由一撮撮土构成一样,积少成多,积小成大,“诚”便具有了包容万物、化生万物的功效。做人也是一样,一点一滴地修养“诚”的品性,日积月累,最终一定能够达到道德纯备的境界。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注释】

①征:显现,预兆,迹象。朱熹曰:“征,验于外也。” ②悠远:长久,久远。孔颖达疏曰:“悠,长也。若事有征验,则可行长远也。” ③博厚:广博而深厚。 ④高明:高大而光明。 ⑤见:同“现”。章:同“彰”。 ⑥不贰:专一,无二心。 ⑦不测:不可计数,不可测量。郑玄注曰:“言至诚无贰,乃能生万物多无数也。” ⑧今夫:发语词。清代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书发端之词例》中说:“《礼记·中庸篇》‘今夫天’一节,四用‘今夫’为发端,此近人所习用者;乃或变其文为‘今是’。” ⑨昭昭:明亮。朱熹曰:“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处而言之。” ⑩系:悬系,缀,置。⑪华岳:高大的山。 ⑫振:收取,约束。泄:泄漏,外溢。⑬卷:通“拳”,小块。 ⑭鼋鼍(yuántuó),大鳖和鳄鱼。鼋,大鳖,俗称癞头鼋。鼍,即扬子鳄,也称鼍龙、猪婆龙,爬行动物,穴居于江河岸边和湖沼底部。 ⑮蛟龙:古代传说的两种动物,居于深水之中,相传蚊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⑯殖:积聚,聚集,增加,增长。 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出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於,语气助词。穆,深远。⑱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出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不,同“丕”,大。朱熹曰:“不显,犹言岂不显也。”恐非。

【译文】

所以说,真实无妄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没有止息,没有止息就能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有所显露,有所显露就能悠远广大,悠远广大就能博大深厚,博大深厚就能高大光明。博大深厚,就可以用来承载万物;高大光明,就能够用来覆盖万物;悠远长久,就能够成就万物。博大深厚与承载万物的地相配,高大光明与覆盖万物的天相配,悠远长久就像万物的生长一样永远没有终止。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使不表现出来也能得到彰明,即使不发生运动也能自然变化,即使不故意去做也能获得成功。天地之道,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了(这个字就是“诚”)。它的表现是纯一不二的,(只有“诚”,“诚”没有止息,)因此它化生出的万物也是不可计量的。天地之道,就是博大的,是深厚的,是高大的,是光明的,是悠远的,是长久的。天,是由一点一点的小光明组成的,等到它积聚到无穷无尽的时候,日月星辰都可以在它上面悬系,世间万物都在它的覆盖之下。地,是由一小撮一小撮的土组成的,等到它积聚到足够广足够厚的时候,可以承载起高山也不会觉得重,可以包容下江河也不会有泄漏,世间万物都在它的负载之下。山,是由一小块一小块的石头组成的,等到它积聚到足够广阔高大的时候,可以使草木在上面生长,鸟兽在上面生活,宝藏在上面出现。水,是由一勺一勺组成的,等到它积聚到无法测量的时候,可以使鼋鼍、蛟龙、鱼鳖在里面生长,财富在里面积聚。《诗经》中说:“上天之道,深远无穷!”说的就是天之所以称为天的原因。“如此光辉灿烂!文王纯一美德!”说的就是文王之所以称为文的原因,是他的美德纯一而且没有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