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导读】
修身自律、推己及人、尊重礼制、以身作则,这是对有志于推行王道的人的根本要求。没有这些,一个人很难成就自己的德行,更不用说使天下人信服和经邦济国了。本章强调了“道”的绝对性、不变性,与前文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另外,本章中有些内容歧义颇多,不知所云,如“三重”、“上焉者”、“下焉者”,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在后世形成了很大的争论。
王天下有三重焉①,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②,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③,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④,建诸天地而不悖⑤,质诸鬼神而无疑⑥,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⑦,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⑧!”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⑨。
【注释】
①三重:一说指三种隆重的礼仪,指夏、商、周三王之礼。如郑玄注曰:“三重,三王之礼。”孔颖达疏曰:“谓夏、商、周三王之礼。”一说指礼仪制度确立中的三件重要事情。如朱熹注引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今从后说。 ②上焉者:一说指在上位者。如郑玄注曰:“上,谓君也。君虽善,善无明征,则其善不信也。”一说指前代圣王所留存下来的。如朱熹曰:“上焉者,谓时王以前,如夏、商之礼虽善,而皆不可考。”今从后说。 ③下焉者:指在下位者。郑玄注曰:“下,谓臣也。臣虽善,善而不尊君,则其善亦不信也。”朱熹曰:“下焉者,谓圣人在下,如孔子虽善于礼,而不在尊位也。”④缪:同“谬”,谬误,错误。 ⑤建:立。朱熹曰:“建,立也,立于此而参于彼也。” ⑥质:验证。 ⑦望:企慕,企望,思慕。 ⑧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出自《诗经·周颂·振鹭》。恶,厌恶,憎恨。射,原诗作“”,厌烦。庶几,差不多。夙夜,朝夕、日夜。终,保持、坚持。⑨蚤:同“早”。
【译文】
用仁德一统天下有三件重要的事情要做,这样在礼仪制度上就应该很少会发生差错了!前代圣王制定的礼仪制度虽然好,但是没有充分的资料可以征考,无法征考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遵循;在下位的圣贤虽然好,但是他们没有相应的尊贵地位,没有地位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遵循。因此君子之道以自身的德性作为根本,推行于老百姓之中得到检验,征考于三代圣王而没有谬误,放置于天地之间而不会与天地运行的道理相违背,验证于鬼神而没有可疑之处,即使百代之后有圣人出现也不会有迷惑。验证于鬼神而没有可疑之处,这就是上知天意;百代之后有圣人出现也不会有迷惑,这就是下知人情。所以君子只要有作为就会世世代代成为天下人的原则,只要有行动就会世世代代成为天下人的法度,只要有言论就会世世代代成为天下人的准则。远离了就会产生企望,靠近了不会有所厌倦。《诗经》中说:“在己封地无憎恨,来到朝廷无厌烦;日日夜夜都勤勉,永远保持好名声!”君子没有不是这样做而早就扬名于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