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导读】
本章阐述了“道”的广大深厚,勉励人们努力进行道德修养,以使自己的德性达到与“道”的完全一致。从本章可见,就制度和德性的关系来说,制度必须有好德性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实施。“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指的是完善的典章制度;而“待其人然后行”的“其人”,即是指具有德性的人,反映了儒家在德治与法治之间关系上的态度。“尊德性而道问学”,“而”是“并且”的意思,而不是像后世有些学者一样偏执于道德修养应当“尊德性”还是应当“道问学”。“尊德性”即“自诚明”,“道问学”即“自明诚”。在道德修养上,除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统一外,还特别要注意“致广大”与“尽精微”、“极高明”与“道中庸”、“温故”与“知新”等关系的处理,以做到兼顾“道”的全体。本章明确了《中庸》的主旨,与首章形成呼应,从意思的连贯性上看,似乎到本章《中庸》的内容就已经完整了。从具体的思想观点和语言风格上看,后面几章应是秦汉之后增补的。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①。优优大哉②!礼仪三百③,威仪三千④,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⑤。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⑥,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⑦,敦厚以崇礼⑧。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⑨;国有道,其言足以兴⑩;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⑪。”其此之谓与!
【注释】
①峻:高,高大。 ②优优:丰多美盛、充足有余之貌。③礼仪:即经礼,中国古代礼制的大纲和典礼制度。 ④威仪:即曲礼,古代祭享等典礼中的动作仪节及待人接物的礼仪。孔颖达疏曰:“威仪三千者,即《仪礼》中行事之威仪。”⑤凝:聚,成。 ⑥尊德性:朱熹曰:“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朱熹曰:“道,由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 ⑦温故:复习学过的知识。⑧敦厚:诚实宽厚。 ⑨倍:同“背”。 ⑩兴:朱熹曰:“兴,谓兴起在位也。” ⑪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出自《诗经·大雅·蒸民》。哲,明智、有智慧。
【译文】
圣人之道是多么崇高伟大啊!它是如此的充盈,能助万物产生和发育;它是如此的高大,以至上达于天。真是广大充足啊!经礼三百条,曲礼三千条,都要等到合适的人出现之后才能够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德行极其崇高的人,最高境界的道就不可能实现。所以君子尊崇内心本有的德性,并且要经过不倦的探求和学习,既追求道的广阔博大,又穷尽道的精细微妙;既追求高明的境界,又遵循中庸的道理。复习已有的知识又能获得新的知识,诚实宽厚而又崇尚礼节。这样的话,就能够居于高贵的位置而不骄横,居于低贱的位置而不背弃;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的言论足以使他获得施展抱负的机会;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的缄默足以使他具有容身自保的可能。《诗经》中说:“既开明又有智慧,足以保全他自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