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六章

【导读】

舜被儒家视为道德高尚的圣人,本章中认为,舜之所以具有大德行和大智慧,正是在于他能够恪守中庸之道,从而说明了中庸对于人的德行和素质的重要性。此章以舜的“大知”,区别于前章“知者过之”之“知”,和下章“人皆曰‘予知’”之“知”,说明了中庸是一种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迩言”之“迩”,既有浅近之意,也有身边、近处的意思。“中庸”之“庸”,即平常,每个人身处其中的日常生活;对中庸之道的体会,也应当从身边的事情开始,即像舜一样“好问而好察迩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里的两端,指过与不及两个极端。如果想真正做到中庸,必须首先知道两个极端是什么,然后才能够把握好作为中庸的合理的度。一个“执”字,一个“用”字,表明中庸之道是一条实践原则,侧重于处理日常事务。“好问而好察迩言”,说明舜的“大知”并非天生,他比一般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后天通过自觉的行动——“问”、“察”——来提高自己的智慧;而他智慧的来源,也正在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人与事之中(“迩”)。但是,舜从日常和身边寻求智慧,并非随波逐流,一味从俗,而是对从现实中获得的知识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和恰当地处理。首先,要分清善恶,其次,对于性质不同的事物或言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隐恶而扬善”。然后,进一步将这些知识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并运用于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之中,即“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之道。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注释】

①迩言:浅近之言,常人之语。郑玄注曰:“迩,近也。近言而善,易以进人。”朱熹曰:“迩言者,浅近之言。” ②两端:指两个极端。郑玄注曰:“两端,过与不及也。”朱熹曰:“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

【译文】

孔子说:“舜大概可以算得上非常有智慧的人了吧!舜喜欢向人请教并且喜欢体察比较浅近的言论,对于恶言恶行就隐藏起来,对于善言善行则加以宣扬,他把握住事物的两个极端,用中庸之道同人们交往,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