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 赏

◆鉴 赏

谢晋是中国传统电影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传统创作艺术的基础上,以政治/伦理情节剧的形式,在思想意识上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在艺术创新上使传统与现代相交融,从伦理化的审美视角评判政治和历史,把政治反思与道德寓言重置,使政治/伦理情节剧达到了创作历史的高峰。

谢晋于1980年导演的影片《天云山传奇》,最先把镜头对准了“文革”前17年,不仅展示了主人公罗群等人在畸变的政治运动的摧残下的坎坷命运,而且透过在激烈的政治运动的冲击下,人物间的爱情、友情等关系的急剧改变,对人物灵魂的高下和伦理道德的善与恶,进行了严厉评判,反映了畸变的政治运动对优美人性、人情的极大摧残,成为一部划时代的经典作品。

谢晋新时期电影所反映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是十分单纯而独特的,整个新时期电影的基调是反思——对“文革”乃至“文革”前极“左”历史的政治性反思。这一新时期中国一代电影家的一个突出“情结”,就是展现当时观众记忆犹新的“文革”的灾难与创伤。他们在经历了讴歌与控诉同在的大浪潮之后,开始把自己内心的酸楚,倾注在直面“文革”留下的创痛的人物塑造上,转而主要表现英雄人物为了坚持理想、正义、真理,备受肉体和心灵的折磨,一切美好的东西遭到毁灭等种种破碎心灵的哭诉,从而赢得了极为广泛的认同。

谢晋的《天云山传奇》是对“文革”的灾难乃至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社会发展中极“左”历史政治性创伤深刻反思的代表作品,成为典型的新的政治影片,集中体现了以家庭空间为叙事依据、以奉献型主人公的理想人格为价值追求,对历史进行道德化褒贬的特点。尹鸿教授认为:在美学形态上,尽管谢晋也采用了通俗情节剧的叙述方式,然而,谢晋电影中的主人公不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英雄,不再具有超凡脱俗的心智,过去那些“革命英雄”的形象被悲剧化了,这些人物自身的主动性和力量往往都受到一种超越于他们个人的历史背景和罪恶势力的支配,主人公无法解决面临的困境。因而,这些影片不能继续像过去一样,让主人公在政治权威的帮助下,克服或驯服所有被编织进叙事中的现实矛盾,而是采用另外的叙事策略来完成影片对意识形态的主流性和故事内容的伦理化的双重表述。

首先,谢晋对人物情感与命运的揭示更注意紧密联系具体的政治因素的必然性影响,是一种政治/伦理化的现实写照。可以说,影片《天云山传奇》的主要艺术成就之一,就是谢晋对宋薇这个社会主义时代悲剧人物的新发现。宋薇是贯串全片的女主人公,谢晋通过她的心理的起伏变化与人的性格的发现和创造相结合,把这一人物的情感性和历史的思辨性相融合,并通过画面的时空交叉揭示人物的复杂性格,从而创造了宋薇这一极其具有社会历史内涵和人生价值意义以及关于伦理道德观念等多方面启示的典型形象。谢晋主要把宋薇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叠加在一起,不仅为宋薇提供了悲剧性性格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还把她的爱情生活、个人命运与政治风云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谢晋把她置身于“反右”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新时期的反思文化背景中,使人物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揭示其由于性格的软弱,往往因为政治上的盲从,使自己纯洁的政治灵魂受到不断的愚弄,并造成个人情感上的伤害,既失去了纯真的爱情又无法忍受无爱的痛苦,在她的命运中不断遭遇着“组织”与个人、“革命”与爱情、背叛与忠诚的种种矛盾的折磨,形成了盲从而虚荣、单纯而软弱的两重性的性格特征,而其性格的复杂性和变化发展,主要是年轻时“纯真交织着虚荣”,中年时“沉稳交织着痛苦”。

但是,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宋薇在感情上终于醒悟,在政治上也终于觉悟,又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所以,宋薇这一形象与谢晋电影中其他人物相比,确实真实地展现了她悲剧性的复杂性格。从人物形象的道德意义看,谢晋认为宋薇的形象对控诉极“左”路线对伦理的破坏,对道德的破坏,对正常家庭生活、爱情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破坏,其性格中的道德取向令人深思,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而且从社会意义上看,她是由于特种历史条件所致残的天真的灵魂,可以被看作一代人受蒙蔽、受愚弄直到觉醒的缩影,其性格中体现的社会历史文化和人生价值意义更使人回味和思索,富有历史思辨的力量。这一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既标志着中国传统电影艺术的飞跃,又体现了中国电影审美形象的新发展。但是,恰恰由于谢晋对政治因素的过分偏爱,损伤了艺术的感染力量。

其次,谢晋是学戏剧出身,他深知戏剧性叙述的重要作用,因此特别注重吸取中国传统戏曲和小说的叙事手法,讲究故事的传奇性和抒情性。他继承并发展中国电影史上优秀电影艺术家郑正秋和蔡楚生等导演的创作传统,使影片的艺术创造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

谢晋的《天云山传奇》在艺术创新上的成功探索,主要是在叙事方式上的融会和创新,代表了他新时期以来对传统与现代的电影叙事艺术探索的新成果。其中,在叙事结构方面,谢晋不仅实行了对以往注重单一的叙事结构等传统手法的超越,而且达到了传统与现代叙事手法的多层次的融合,丰富和发展了民族化的叙事手法。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整体情节与部分情节叙事结构的融合。

影片的整体是以主人公罗群与吴遥不同的政治命运的变迁为主要故事情节,确立了善与恶、“好人”与“坏人”相对立的基本叙事格局,影片以三个女性的经历、命运的变化,对生活的态度作为影片的部分情节,侧面展示了吴遥与罗群两人之间的矛盾。而影片中结合了宋薇、冯晴岚和周瑜贞三个不同女性与罗群的不同关系,引出了她们各自对罗群的不同看法,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叙事段落,而其中又主要以宋薇的心理矛盾来推动情节的变化发展,各自可以分离的三个女性的经历从开始、中间到结尾都有紧密的联系。

影片采用从三个女性的眼光、声音中展开故事的叙事方式。最初是周瑜贞发现了罗群、冯晴岚这两个传奇式的人物,正是通过她的视角把罗群与冯晴岚介绍出来的,她所看到的是罗、冯的今天;然后通过宋薇的痛苦回忆展现了“反右”运动前后及“反右”运动中的生活图景;最后通过冯晴岚着重描述了“反右”以后她与罗群的苦难遭遇。这样,三条具有明显区别的线索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打下了基础。罗群与吴遥的故事主线把她们各自的事件连接起来,从而又使三个女性各自的故事叙述完毕后又共同汇入故事主线,大故事包孕了小故事,使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因果联系。这样展示了不同时代背景的变化内容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超越了传统型叙事结构的表现力度。

第二,全知叙事与自知叙事不同叙述角度的融合。

《天云山传奇》在总体布局上使用了全知叙事,如对整个故事外在框架的设置,以及许多客观性描述的片段。而在每个女性的自述内容之中,却转换了叙事角度,采用了自知叙事。这种叙事方式能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立场和倾向。在影片中通过女主人公的眼光叙述故事,观众通过女主人公的眼光看故事。而三个女性的回述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带有自己的角度和感情色彩,构成多角度、多层次、多色彩的叙事方式,叙述变化丰富,生动感人。周瑜贞以好奇而幽默的语调,明朗的、尖锐的感情色彩,叙述了自己在天云山巧遇马车夫罗群,以及注意到罗群政治上和生活上的实际处境。宋薇是在自我解剖式的、悲剧性的回忆中,叙述了自己爱情与人生的悲剧。冯晴岚是用深情的、朴素的心声,以给宋薇写信的形式来自述她与罗群的爱情生活,这是以谈心、交心的形式展示的。尽管这些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叙述角度带有了她们各自特有的个人立场和情感倾向,但是其“自知叙事”还仅仅是为了加强“全知叙事”的立场原则和内在含义,是为了归顺于一个共同的叙事指向,即主流化意识形态的家庭、社会、历史的伦理化表述。

第三,历时叙事与共时叙事不同叙述时空的融合。

这部影片三个女性所叙述的历时故事与整个大故事具有共时性,如罗群与冯晴岚的家庭生活以及冯晴岚的病逝,与宋薇积极准备为罗群平反受阻是共时性的,但是这些事件相互之间以及与整个大故事的叙述结构又存在次序关系和因果关系。如周瑜贞在天云山对罗群生活状况的所见所闻,是引起宋薇回忆自己与罗群的爱情的原因,而罗群要求平反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和及时处理,又是吴遥极力阻挠的结果。由此,现代的共时叙事加强了传统的历时叙事,两者交叉运用使全片的结构更为紧凑。

第四,娱乐性叙事与探索性叙事不同叙述效果的融合。

《天云山传奇》结合了有悬念和结局的娱乐性叙事以及引起观众对影片的思索,设法让观众与影片间离的探索性叙事,这两者结合的优势,使影片展示了两个使观众熟悉但又陌生的世界:一个来自过去,另一个来自“现实生活”,两者相互并置,彼此交织在一起,于是在愉悦观众的同时,又成功地向观众提出了挑战。

影片开头以周瑜贞的偶然发现和好奇而幽默的叙述,以及她的旁白构成了影片的悬念。并由周瑜贞引出一系列令人费解的“怪事”:罗群作为一位衣食无着的马车夫,原来就是一位对开发天云山很有研究的专家。他收集的开发天云山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引起了省委领导的重视,但是,还戴着“右派”和“反革命”的帽子,妻子冯晴岚身患重病,生命处于垂危之中。周瑜贞找到市委组织部的副部长宋薇,催促她尽快处理罗群平反的事情,却遭到身为组织部部长吴遥的反对。吴遥为什么会极力反对?罗群最后能不能平反?冯晴岚还能活下去吗?这些悬念刺激着观众的观看欲望。随着叙事的展开,影片展示了罗群与宋薇的初恋场面以及罗群被划为“右派”后的不公正待遇,尤其是宋薇对爱情的背叛,观众愈发关注罗群的命运。然而在周瑜贞、冯晴岚和宋薇三个女性的叙述中,每一个女人对罗群或家庭或社会或爱情生活的叙述,在影片中又多是从各人心理的角度来展现的,营造了对事件叙述的特定空间氛围,又具有间离性效果。所以,两种叙事的融合造成了双重效果,使观众对影片产生强烈的观影注意和情绪反应,并对影片生发深切的内涵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