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 赏

◆鉴 赏

《魂断蓝桥》原名为《滑铁卢桥》,但发行商觉得叫《滑铁卢桥》有点不太雅致,于是改名为《魂断蓝桥》。它是著名导演茂文·勒鲁瓦导演的又一部经典之作。著名女演员费雯·丽饰演该片的女主人公芭蕾舞演员玛拉·莱斯特,这是她继《乱世佳人》饰演斯佳丽后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在自己出演的影片中,费雯·丽曾经宣称最喜欢的就是《魂断蓝桥》,特别是片中的插曲。她曾希望在她的葬礼上弹奏这支曲子。[3]著名男演员罗伯特·泰勒饰男主人公罗伊·克劳宁,这也是罗伯特·泰勒最喜欢的一部自己出演的电影。片中两位主演把一段凄美悲壮的爱情演得惟妙惟肖,催人泪下。该片在中国引起轰动效应,特别受到学生的青睐,远远超过了它在本土所受到的追捧。这一部影片在美国不算经典之作,但在中国却反响热烈,令许多国外学者费解。之所以有这个现象是因为片中塑造的爱情故事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首先,玛拉和罗伊是典型的男才女貌的组合。玛拉是个年轻貌美、天真烂漫的芭蕾舞者,端庄典雅。罗伊是英国陆军上尉,年轻有为,浪漫痴情,前途无量。他们是才子与佳人,天生一对,他们的结合是上流社会的典范,符合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即他们本来就应该在一起,不在一起就不美了。在中国的传说中,优美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一直是人们所喜欢的。比如说,唐伯虎点秋香、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这些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故事,至今被许多中国人称颂。

其次,《魂断蓝桥》是一部爱情文艺片,它塑造的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在电影史上具有代表性,文艺气息浓厚。一战期间,罗伊在难得的休假中遇到玛拉,两人感情闪电般升温,在没有征得家庭同意就互定终身,但战争使罗伊和玛拉不道而别,使这对鸳鸯备受煎熬。后来玛拉以为罗伊战死沙场,被迫沦落风尘。战后他们意外相逢,玛拉却自惭形秽,无颜面对罗伊和他的家人,最后玛拉在他们初次相识的滑铁卢桥上撞车身亡……从相识、相爱、相聚到相分,他们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前两天是战争前,后一天是战后的相逢。可就是短时间的爱,让玛拉爱得坚定,爱得不顾一切。他们的爱,是热烈、奔放的,不仅是不顾世俗眼光的,并且是忘我而真诚的。玛拉为了去车站送罗伊而不惜误场,甚至冒着被开除的风险。而罗伊为了娶玛拉,在当时家族观念浓厚的情况下,没有征询家人意见,要和玛拉结婚。

罗伊:玛拉,你想我们今天要干什么?

玛拉:我……

罗伊:你没时间犹豫了。

玛拉:什么?

罗伊:不能犹豫了,不吗?不!

玛拉:那我们干什么?

罗伊:我们结婚。

玛拉:哦,罗伊,你一定疯了,罗伊,理智点。哦,罗伊,这是战时,你那么快要走。

罗伊:听着,亲爱的,不要犹豫,不要质问,不要怀疑,是肯定的,你不懂吗?是确定的,你不懂吗?是确定的,你不懂吗?你要嫁给我,明白吗?

玛拉:我明白了。

在这部影片中,没有坏人,每个人都是好的,和蔼的母亲克劳宁夫人,慈祥的公爵,为她不顾一切的好朋友凯蒂,但是就是那无形的社会气氛,使得玛拉为了保存罗伊的尊严和克劳宁家族的荣誉,不得不选择永远地离开。战火下的爱情永远都美得悲壮,那滚落下的幸运符定格了永远的遗憾。玛拉的“我爱你,就从来没有爱过别人”,和罗伊的“不管我发生什么,我一定要找到你”成为一段经典的爱情佳话。它美得让人屏息,美得让人为之落泪。硝烟中的爱情没有使人沉醉,美丽中的遗憾使人扼腕,而对爱情的忠贞和坚持令人神往。爱情在滑铁卢桥上开始,在滑铁卢桥上结束,但是,他们的爱情永远没有结束。爱情,只有不可能在一起时,才是永远的爱情。

影片中描绘的情感细腻纯真,温婉雅致,就像一条小溪涓涓流淌,点点滴滴至纯至净。男女主人公在雨中相拥热吻的画面是那么经典、那么浪漫,永远定格于观众心中,比现代电影动辄就是床戏更能打动人心。中国人是含蓄的,在举手投足间达情,在眉目相视间传意;东方人也是开放的,追寻自己的幸福,不到最后不言放弃。玛拉她也做到了,但是,玛拉却放弃了她唾手可得的幸福,苦苦等候却无法长相厮守,只有永远离开才能保全爱人的荣誉。这种牺牲是如此的伟大、如此的凄美。像费雯·丽饰演的玛拉那样,把爱人和尊严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在当今浮躁、物欲的现代人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那个年代,那段质朴简单而又执著的爱情是那样美丽。

“我无法以言语表达,但我们没有未来。我感激你,以及你对我的情意,我无法写出……再见,我至爱的。”

写给罗伊的信只有寥寥数语,可以想到,此时的玛拉,心里是多么的痛,带着不舍,带着对罗伊的爱,离开了庄园,离开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站。在月光下,走向一辆辆飞驰的军车的她,是多么凄凉又多么美丽。

再次,玛拉的门户观念和对忠贞的理解与中国传统观念吻合。玛拉是个舞蹈演员,不是名门世家出身,也不是达官贵人之女,在当时那个保守气氛浓厚的英国,对出身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这和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观念是异曲同工的。而罗伊却属于上流社会,有着上层阶级的荣誉和骄傲。玛拉沦落为妓女后,就无法跨越心中的那道槛。她自卑,自惭形秽,无法继续和罗伊的爱情。可这又是她争取幸福的机会,看到罗伊高兴的模样,她心中又燃起了一线希望:“我要生存,这是我一生的机会,我不会放过。”可是,在乡下的宴会上,公爵告诉她,罗伊有个最高荣誉奖章,它的传统是奉献自己,更别说是舞蹈演员或其他人,这个奖章是不会毁在你手里的。玛拉听到这里,心里徘徊着、矛盾着,非常不安。最终,她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和压力,把实情告诉了克劳宁夫人,声泪俱下,发誓要永远离开罗伊。玛拉的尊严不愿让罗伊知道真相,请求克劳宁夫人替她保密。她已经放弃告诉罗伊真相的念头了,因为即使罗伊会原谅她,上流社会也是不会容忍一个妓女的。为了罗伊的荣誉,只有牺牲自己,在第一次相识的滑铁卢桥上,她回忆了以前美好的时刻,坚定地向军车走去。

从叙事结构来说,《魂断蓝桥》采用倒叙手法,从军官的回忆开始,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在缓缓的音乐声中展开。故事在滑铁卢桥上悄然开始,也在同一座桥上凄凉结束,整部电影就像观众自身经历过的那样真切。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为什么《魂断蓝桥》在中国反响是如此强烈了。演员表演的情感至真至诚,玛拉善良、美丽、坚贞、柔弱。正是这些符合东方人的审美习惯,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从深层意义上说,影片也宣扬了一种反战意识。玛拉和罗伊的爱情是被战争破坏的。如果不是战争,他们一定会手牵着手过着幸福的生活,白头偕老。可是战争带走了罗伊,玛拉误以为罗伊死了,便甘心沉沦。因此,爱惜美好的和平生活,反对战争,即使在当今年代,也是很有启迪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