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 赏

◆鉴 赏

《毕业生》是美国1967年的电影作品,也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新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代表作。这个时候的很多作品都以反体制的形态出现。所谓“新好莱坞”指的是从1967年至1976年这一段时间。好莱坞电影在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之后,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在经历了自身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开始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以及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6]这类的影片还有:波拉克拍摄的《杰里迈亚·约翰逊》(1969年)、波格丹诺维奇拍摄的《纸月亮》(1972年)和卢卡斯拍摄的《美国风情录》(1973年)等。《逍遥骑士》成为六七十年代美国电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岭,它引起了美国电影的深刻变化,并导致了某种“自由”浪漫、躁动的暴力情绪和风格。《毕业生》这部影片以青春成长期为主题,讲述了主人公本杰明在大学毕业后所面临的成人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巨大落差,在这种落差面前,本杰明选择了一种超乎常规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成人世界的颠覆与反叛。

《毕业生》成为一部向成人世界挑战的青春片。影片以一种轻松的风格反映出美国20世纪60年代青年对于社会的反叛与批判。它对成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提出了质疑。那些在别人眼中生活优越的中产阶层的人们,精神却是非常空虚,而年轻人作为新生代的希望,却在性、爱情、前程、人生意义、家庭等方面产生了困惑。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显而易见地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彷徨。本杰明毕业刚走入社会就面临着巨大压力,有来自社会、家庭、父母等方面的期望。他单纯的青年世界受到了剧烈的撞击。他需要重新审视他的价值观念,改变他以往单纯美好的生活方式。这种巨大的落差带给了本杰明一种迷惘。他试图寻找一个出口,却很艰难。在成人世界里,他显得笨拙而幼稚。他不知道该如何应酬与交际。更重要的是,对于前程的不可知让他感到了迷茫与彷徨。他想要与众不同,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努力。父辈们早已给他安排了一条出路,然而这条出路是以成人世界的价值观来决定的,体现着成人世界的意识形态。成人世界的喧闹浮华只让他想到逃避。与单纯的青年世界相比,成人世界充斥着金钱与欲望。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些传统价值观念开始裂变,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不断地被破坏。罗宾逊太太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她虽然生活优越,却空虚无聊。她曾经在大学的时候主修艺术,但是现实社会已经把她打造成了一个没有感情、追求肉欲的女人。

本杰明在成人的世界里处处显得被动。他张皇失措地逃脱罗宾逊太太的勾引,在父母们费尽心思的活动中,他情绪低落。在他的父母给他安排的穿着潜水衣出现的镜头中,他听不到外面的喧嚣吵闹,听不到大人们的言语,只听得到自己压抑而清晰的呼吸声,暗示了他所处的被隔绝的、压抑的一种境地。他感觉彷徨,看不清楚周围,听不到任何声响,没有任何帮助,只能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隔着水,他只能隐约地看到父母的脸。

在成人世界的声色诱惑里,本杰明一方面被这种诱惑吸引,另一方面又拼命抵制。在极度空虚与彷徨的时候,他向欲望妥协了。但他面对罗宾逊太太时候的不自然表情、点单时候的生涩以及在订房间时候的紧张都把他与成人区分开来。他还是心地单纯的青年。在与罗宾逊太太短暂的欢娱之后,他并没有得到解脱,而是感到更加迷茫。同时,他还具有一种罪恶感。

第二部分则是反叛。本杰明可以感觉到成人的价值观念与自己的理想有着冲突,当外界带给他的压力愈大的时候,他反抗的期望也越大。伊琳的到来带给他青年世界里的纯真。她代表着美好、爱、年轻、希望,他开始感受到纯净的精神上的爱。伊琳也带给了他抵抗成人世界的勇气。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狂欢,所有的一切其他的成人世界的标准和要求都不存在。

他们单纯美好的青年世界却受到了来自成人世界的阻挠。罗宾逊夫妇恼羞成怒。伊琳虽然喜欢他,却对他有着误解。但是当他下定决心要与她结婚的时候,他可以一而再地遭受拒绝。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是那个迷茫彷徨的青年了。他有勇气、有信心、有目标。最后他成功地抢婚,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打乱了一次成人世界所安排好的秩序。

当本杰明与伊琳成功地迈出抗争的这一步的时候,也许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更多的与成人世界的冲突。

整个影片的风格轻快活泼,然而影片所揭示的主题却一点也不轻松。每一个轻松搞笑的镜头背后都是对主题的深刻揭示。

从本杰明下飞机开始的长镜头,伴随着忧伤的音乐,本杰明开始进入了一个与学校生活迥异的现实世界。在派对的时候,本杰明与父亲的对话意味深长:

本杰明:我只是……

父亲:担心?

本杰明:这……

父亲:担心什么?

本杰明:我想是我的将来吧。

父亲:那又怎么了?

本杰明:我不知道,我想要……

父亲:想要什么?

本杰明:与众不同。

这段简短的对话把青年本杰明的迷茫彷徨却又想要出众的矛盾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与罗宾逊太太的肉体之欢后一长串的蒙太奇镜头:从宾馆到家里,从抱着罗宾逊太太到游泳馆,更体现了本杰明所处的尴尬境地。主人公想要逃脱,却陷入了更深的困惑。本杰明在床上问罗宾逊太太主修什么的时候,罗宾逊太太顿了一下,然后说“艺术”。也许她曾经也是个充满理想与幻想的青年,只是社会与时光把她的梦想都磨灭了,剩下的是无尽的空虚的时光。这一刻,大概本杰明心里也犹豫了,他以后会不会也像她那样呢?影片中好几次重复开灯、关灯,镜头用一明一暗来暗示两种观念、两种生活的对抗。

在伊琳离开本杰明之后,本杰明决定去伯克莱找她。本杰明与他的父亲有下面这样的一段对话:

父亲:那你们两个商量过吗?

本杰明:还没有。

父亲:还没有?班,你的面包只烤了一半啊。

本杰明:不,已经烤好了。那是我做出的决定。

父亲:那你怎么认为她想嫁给你?

本杰明:老实说,她不喜欢我。

这段对白虽然很幽默、风趣,却也很沉重。本杰明所面临的挑战很大。但是他的决心很坚定。在最后抢亲成功后,镜头长久地停留在两个年轻人的脸上。没有拥抱亲吻,从最开始的轻松,到微笑,再到平静下来。在所追求的事物得到之后,人们所要面对的就是恐惧与更多的压力了。他们不知道这辆巴士驶往何处,也不知道他们的未来在何处。影片留给人们的是一个有想象空间的结尾。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喜剧。

影片开头的一个长镜头把人们带入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杰明侧面对着镜头,茫然、若有所思。他在刚回家时的烦乱,在面对罗宾逊太太时的紧张、不安,在追求伊琳时的锲而不舍,在抢亲时候的坚定,以及影片最后的凝重都得到了生动展现。本杰明的扮演者达斯汀·霍夫曼因为演出此片而一举成名,他把青年本杰明的笨拙、困惑、迷茫、彷徨,以及在经历过事情之后的坚定与成熟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出演罗宾逊太太的安妮·班克罗夫特更是把罗宾逊太太的某种风雅却又玩世不恭的神韵把握得恰到好处。罗宾逊太太作为上层社会的女人,生活是优越的,但是却与丈夫分房多年。她其实是整个社会的牺牲品,在她缓慢地说出她曾经在大学时候主修艺术时,人们不禁开始同情起这个女人来。安妮·班克罗夫特沉稳熟练,不仅演绎出这个年龄阶段女人特有的成熟与风骚,更体现出这个女人的孤独、空虚,以及她的善于察言观色,工于心计。

整部影片色彩明亮,节奏缓慢,带着一丝淡淡的明媚的忧伤。影片的插曲《寂静之声》、《斯卡布罗集市》等音乐在影片上映之后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这些乡村民谣风格的插曲,正切合青年本杰明单纯明净又带有一丝丝忧伤的内心。这些优秀的电影音乐为影片增色不少,为影片的情绪渲染起了很大作用。

迈克·尼科尔斯执导的本片作为“新好莱坞电影”的代表性作品,一反以往的好莱坞电影,本片以一种反叛的姿态出现。它辛辣地讽刺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主流——社会中产阶层,揭示了一种腐朽堕落的主流社会生活形态,同时在新一代的年轻人身上,又倾注了新的希望。导演对青年本杰明的态度显然是褒扬与鼓励的。本杰明作为新一代的典型代表,在进入社会时,他的单纯的青年世界与复杂的成人世界产生了冲突。而对于成年人社会给他所框定的种种规范,他并不甘心。最初他迷失了自我,但到了最后,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导演借助影片主人公完成了对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的一次批判与颠覆。整个影片的轻快活泼风格又使得这种颠覆以一种温和的形式进行。但这种温和却并没有减弱影片的批判性。相反,正是这种温和的批判,才使得本片更加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