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 赏

◆鉴 赏

《60分钟时事》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电视台的老牌电视新闻节目,1968年由著名电视新闻制作人唐·休伊特(Don Hewitt)创建,同年9月24日第一次在CBS播出,现在的制片人是杰夫·费格(Jeff Fager),2008年9月迎来节目的40周年庆典。自开播之日起,《60分钟时事》就一直是美国电视网中办得最成功的电视节目之一,曾5次荣获电视排行榜第一名,在2007~2008年度中成为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16次高居尼尔森每周排行榜的前10名。《60分钟时事》还曾多次获得艾美奖,2003年9月,艾美奖授予唐·休伊特及所有制片人“终身成就奖”。可以这么说,《60分钟时事》囊括了所有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奖项。[20]

《60分钟时事》的主要内容有事件调查、人物访谈、特别节目、人物述评等。其在美国播出时间是周日晚7点,周四晚10点在香港亚洲电视国际台播出。每期的《60分钟时事》基本由3个独立的新闻深度报道和1个新闻评论组成,深度报道各13分钟左右,评论4分钟左右,加上片头导视、片花和广告,总共60分钟。[21]《60分钟时事》采用杂志的综合编排方式,这与其他的电视新闻节目不同,根据时间长度来命名,给人一种新鲜、活泼的形象,并且黑色画面背景里滴答走动的跑表,成为几个部分的连接点。还有一点,比其他电视新闻节目有特色的是,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主持人,而且主持人通常都是由各部分的记者来担任。

在内容方面,《60分钟时事》包罗万象,以报道严肃的新闻题材为多,态度公允客观、立场坚定。在风格方面,以灵活多变、旗帜鲜明为特征,报道的风格随内容、题材的变化而变化。再者,许多著名主持人、记者的加盟,如麦克·华莱士(Mike Wallace)、丹·拉瑟(Dan Rather)、莫利·塞弗(Morley Safer)等等,使其多次成为美国黄金时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22]在其40年的发展中,《60分钟时事》用其坚持不懈的努力、独特的视角、旗帜鲜明的立场和灵活多变的风格,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之一。

下面,就以在《60分钟时事》中播出的丹·拉瑟在白宫采访比尔·克林顿的一期特别节目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富有特色的节目形态。

其一,形象化的包装。《60分钟时事》以“杂志”的形态出现,在栏目包装上就比其他电视新闻节目更胜一筹,统一而富有特色的形象识别系统是一档电视栏目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60分钟时事》的“跑表”形象已经深入人心。黑色的背景营造一种庄重的气氛,符合其新闻性的定位。电视栏目用时间长度来命名,一是简明扼要,观众一眼就能记住;二是告知观众节目的信息,这个栏目的时间长度,符合了一定的栏目针对一定收视群体的需要,对于那些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和观察分析能力并有着有意收视习惯的观众,这样的节目名称是容易引起他们的收视欲望的,从而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相对层次较齐的收视群。[23]

其二,故事化的叙事方式。电视媒体要传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完成宣传意图,达到宣传效果,最佳手段就是借助故事的形式,使宣传通俗化,可以说这是适应大众文化的叙事法则的策略,也是以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回归的体现。[24]在每期栏目的片头都有主持人要说的一句话:“今晚请看《60分钟时事》的这些故事和安迪·鲁尼的评论”。用说故事的方式播报新闻,使得新闻更加形象化、生动化,避免了板着脸说教的负面效果。这种叙事方式是栏目高收视率的保证。在《60分钟时事》中,虽然以故事化的方式来叙事,但并不是为了故事而故事,也没有拘泥于故事的本身,而在播报新闻的时候融入节目主持人的观点和立场,主持人对叙事节奏的把握也顺畅自如。在本期节目中,因为不是时事杂志,而是人物访谈,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但是,主持人丹·拉瑟高超的采访技巧和家常式谈话的气氛,让观众感觉更像是在聆听美国总统克林顿讲自己的故事。因此节目从开始到结束,气氛都是相当活跃的,并没有刻板、沉闷的时刻。当然这和主持人的自身素质有密切关系。除此之外,《60分钟时事》在结构的编排、剪辑上非常紧凑,没有拖泥带水,没有多余的、累赘的叙述,巧妙的设计给《60分钟时事》又增添了一份制胜的砝码。

其三,高品质的镜像语言。电视新闻讲究声画对位,画面是节目的“重头戏”。镜像语言能否成熟运用,决定了一个电视栏目的收视率和品位高低。在《60分钟时事》里,镜像语言运用得极为精致流畅,他们知道如何运用适当的技术完成采访所需要的信息,熟练准确地对镜头的推拉、场景切换、特写、摇跟、声画组合、特技做最佳的搭配。在本期节目中,高超的镜像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个部分克林顿对白宫的介绍。镜头随着丹·拉瑟和克林顿的谈话很自然流畅地拍摄了白宫的环境,从地板到天花板再到周围四处的墙壁,墙上的壁画和窗外的特写等等,达到了最好的传播和观赏效果,满足了观众对白宫的好奇心理,也为下面的采访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第二,节目风格灵活多变。

《60分钟时事》是一个以严肃性的题材为主的电视评论性栏目,但是其他类型的题材也较多,因此就形成了灵活、多变的报道风格。风格的形成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作者对它的情感倾向密切相关。电视新闻评论的风格应该是特定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完美契合的体现。语体色彩、摄像风格、编辑制作技巧都会对节目的风格产生直接或间接、加强或减弱的影响和作用,[25]即使在同一期节目中,其风格的处理也是非常灵活的。

一般来说,在人物访谈类的节目中,节目风格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大多是以内容为主,镜像、场面调度都不是最重要的,这通常也给人一种单调的印象。而在本期的《60分钟时事》中,在第一个部分,克林顿和丹·拉瑟在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内,谈话非常自然,有说有笑,感觉就像是在拉家常,丝毫没有做节目的感觉。尤其是两个人在谈话时都是站着的,并且在参观白宫,所以给人一种轻松的气氛。而到后面的三个部分中,风格就迥然一变,随着话题的严肃,气氛也变得庄重。然而,即使在庄重、严肃的气氛中,节目总体上也给人一种较为活泼的气氛。

从这可以看出,《60分钟时事》是新闻性与娱乐性、政治性和民主性结合的典范。在这期访谈中,主持人既提出当时的敏感话题,也谈到娱乐问题,通过巧妙的设问及提问的顺序把两者灵活地衔接起来。

除此之外,在采访过程中,《60分钟时事》主持人都会以客观冷静的提问,通过采访持有不同的观点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公允的立场,自己的主观意见基本上不会明显地表达出来,而是隐藏在镜头的背后。这样基本上能给观众一个公正客观的印象。例如,在本期节目中,丹·拉瑟提出的问题都是当时非常尖锐的,但又不带有任何主观意见,这样反而能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

第三,高超的主持艺术。

电视节目的成功,一个主要的因素在于主持人具备的良好素质。因此,能恰当地把握主持节奏,提问具有艺术,理性和情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些既是一个良好的主持人必须具备的因素,也是一档节目能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60分钟时事》的记者主持人,每个都身怀绝技、反应敏捷、知识渊博,并且都有精湛的采访艺术。如最有名的麦克·华莱士(Mike Wallace)、36年的老兵莫利·塞弗(Morley Safer)、最负盛名的国际记者鲍勃·西蒙(Bob Simon)等一批闪耀着明星色彩的主持人,为栏目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本期节目的主持人丹·拉瑟于1962年进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并于次年成为第一个报道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的记者,一举成名。丹·拉瑟从1981年开始担任“CBS晚间新闻”主播长达24年,成为全美连续担任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时间最长的人。他曾陆续报道过“水门事件”、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重大事件,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汤姆·布罗考和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彼得·詹宁斯并称美国三大王牌主播。但他因在美国总统竞选前夕误报布什服役纪录,被迫离开“晚间新闻”,在CBS的一档高收视节目《60分钟时事》中担任记者。[26]

在本期节目中,丹·拉瑟以其渊博的知识、犀利的提问和敏捷的思维不仅出色地完成了采访美国总统的任务,而且整个访问过程节奏控制得相当好,气氛活泼、轻松,即使在中间谈到严肃的话题也始终保持这种活泼、轻松的气氛。例如,在第一部分中,丹·拉瑟并没有单刀直入和克林顿探讨国家大事,而是从小处着手,从参观白宫开始,很好地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丹·拉瑟向克林顿问了大量的关于他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比如睡眠时间、思考的方式、工作的地点、看书的内容等,这些都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真正了解白宫、了解总统的机会,而正是在这种随意的谈话中,更能体现丹·拉瑟对问题的准确把握与对全局的全面掌握。

在后面的三个部分中,问题逐渐变得严肃与尖锐,都是克林顿难以回答的问题。在提问中,丹·拉瑟言简意赅却字字珠玑、一针见血,咄咄逼人却又给克林顿一个空间。比如,在第二个部分中,丹·拉瑟问到关于伊朗的问题:“若世贸中心与伊朗有关,你会做出报复?”克林顿模糊了概念,没有作明确回答,但他没有转移话题,而是紧跟着又来了一句:“若伊朗参与炸弹事件,是否会做报复,你还没有作答。”这时,克林顿不得已才表态:“我会努力应付,但不想作答。”丹·拉瑟没有给克林顿思考的时间,接着提出尖锐的话题,如波西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问题等。在这里,丹·拉瑟首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然后问克林顿如何看待美国未来的动向。而在听到回答后,他没有做更多的评论。第二部分结束,让观众有意犹未尽之感。部分之间的转换把握得恰到好处。

最为精彩的是在最后一个部分,克林顿刚刚回答完关于军中同性恋的问题,丹·拉瑟一脸严肃地说:“职责所在,要问你一些难题。”克林顿已经做好回答政治难题的准备,然而问题却是:“你猜谁会赢得奥斯卡奖?”和政治风马牛不相及,还带点娱乐色彩,所以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也能让观众会心一笑。

总之,《60分钟时事》能够取得如此成功,在于所有栏目组成员具有坚持的精神和坚定的原则,在内容与形式的把握上,坚持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标准。从节目的编排、问题的设计、采访的技巧和画面、同期声、音乐的运用都做得收放自如,这些经验值得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