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 赏
《成长的烦恼》这部长达上百集的美国电视系列剧,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和世界各国播映时,深受欢迎,尤其是剧中欢乐的家庭氛围和西方式的儿童教育理念和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系列电视剧,每一集故事虽然独立,但叙事的风格和模式颇为相似。《惊险车技》是电视系列剧《成长的烦恼》中的第一集,这一集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该剧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许多特征。
一、情节简单但并不平淡
少年儿童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但在尝试过程中,常因缺乏经验、不能把握分寸而遭遇危险。《惊险车技》讲述的是迈克冒险骑车,摔伤后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的故事。整个故事在20分钟内完成,情节简单但并不平淡。
《惊险车技》这一集的情节变化过程掀起了几次波澜。首先是迈克暗示野营时会玩玩车技,引起了母亲麦琪的激烈反对,母亲和父亲之间发生了争吵,此为第一次波澜,造成了全剧的悬念,令观众时刻关注着迈克骑车的后果。然后是郊外,迈克先是拒绝骑朋友的摩托车,却又一脚跨上车背飞驰而去,结果车子摔倒在地,迈克自己受伤不轻。人物言行的不一致造成了剧情发展中的第二次波澜。迈克受伤后在诊所接受治疗却对医生隐瞒受伤的原因,可谓剧情的高潮,这不仅集中再现了事件的严重后果,而且还典型地反映了人物性格中的矛盾。父亲杰森租来一辆摩托车准备教儿子玩车技,成为高潮后的又一个悬念:迈克会欢喜吗?迈克在父亲的热情劝导下,承认自己不听从劝告、执意冒险的错误,使得全剧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在这一集主要情节线索发展的同时,还有两条辅助线索:一是麦琪和杰森就宣传广告,谈论穿何种内衣的情节;二是姐姐卡萝尔为了完成“九岁儿童梦境分析报告”,购买弟弟本恩所做的梦,结果发现本恩作假欺骗了她,后来在父母的教育下,本恩接受了批评并同意罚做家务一个星期。这样,几乎在短短的一集里,杰森一家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戏份,只是人物有主次之分,情节也有主次之分。这一集的故事情节注意悬念手法的运用,内容引人入胜,情节安排上线索清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很清楚,情节结构完整。
二、冲突不大而轻松愉悦
从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上的冲突不应是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它只是一种不协调。况且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即便儿童犯了错误,也不应像成人一样定性处理。这决定了在以反映儿童生活为主的情景喜剧中,其冲突和对抗不能过于激烈和尖锐。
《惊险车技》中父亲与母亲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冲突都是温和而轻松的。儿子迈克想去玩车技,父母是不赞成的,但考虑到儿子的兴趣和生活中安全事故的偶然性,父母并没有坚决地阻止他。当得知迈克摔伤了屁股,父母也没有大惊小怪或责备打骂他,而是对儿子的错误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从而让儿子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小儿子本恩欺骗姐姐,不够诚实,父亲杰森也只是建议罚他做家务。儿女们的缺点和错误都是可以包容和改正的,剧中的父母显得民主、开明、亲切。这体现了严肃正派的美国家庭的价值观。剧中所宣扬的要为人诚实、正直、自立自强、同情和帮助他人以及讲究民主作风等,都是广大美国父母希望他们的子女所拥有的品质。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由于国情不同,其中有不少价值观和我们的是有差异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其中吸取有益的东西。[34]
伏尔开特认为:“不具有危险性的不导致痛苦”的“不协调”便产生了情景喜剧的喜剧性。情景喜剧冲突的不协调性是轻松的、适度的。《成长的烦恼》主要靠人物机智而幽默的对话营造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比如适度的夸张、善意的嘲讽、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等手法经常使用。在《惊险车技》中,杰森和麦琪因对迈克玩车技有不同意见而发生争吵,麦琪担忧迈克会有性命危险,杰森不以为然。为让妻子放宽心,杰森说:“说到危险,我认为他可能会在浴缸里洗澡淹死、吃三明治噎死……”之后本恩的总结更幽默:“总之,他们希望你死在家里。”杰森夸大了生活中危险的偶然性,使麦琪的担忧显得多余;本恩则正话反说,使父母的争吵看起来有些乖谬可笑。这样营造的幽默氛围进一步弱化了父母与儿子之间的冲突。它使剧情产生起伏,但并不走向对抗的极端。
此外,电视剧中凡是涉及暴力、危险的动作时,镜头总是虚化、弱化或隐去其过程,只是展现其结果。迈克玩车技的惊险动作,剧中没有一个正面镜头,代之以同伴们惊讶、兴奋的表情,正面夸大作为暗示。只有摔烂的裤子和艰难的行走、痛苦的坐姿被反复拍成近景,以强调后果的严重。该剧对少年儿童具有很强的教育警示作用,不致使他们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模仿其中的冒险行为。
三、聚焦人物性格
《成长的烦恼》采用幽默、滑稽、嬉闹的喜剧形态,用小品似的故事样式,展示了家庭生活的乐趣和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启示意义。将一个家庭的每个成员在现实境遇中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梦想作了喜剧化的释放。这与剧中丰满、鲜明的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分不开的。
情景喜剧的冲突是不以情节取胜的,而主要体现为特定空间、特定情景下人物性格的冲突。情景喜剧属于情态叙事模式,而情态模式与情节模式的区别在于:“后者以行动发展线索的结束而结束,前者则以对某种性格的塑造或心态的透视完毕而告终。换言之,在情节模式中,叙事主体所关注的主要是故事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事件与事件之间波涌浪卷的转变发展;而在情态模式中,叙事主体的聚焦镜头始终对着人物。”[35]
迈克、卡萝尔和本恩这三个孩子,既具有其年龄段的少年儿童的共性,也具有各自突出的个性。例如迈克学习不努力、好表现自己;卡萝尔用功好学、听话能干;本恩机智灵活。他们的性格鲜明而固定。三个孩子相互之间的交流最能展示这种性格差异。在《惊险车技》中,卡萝尔要完成“九岁儿童梦境分析报告”,她非常认真地向本恩购买他所做的梦,并作仔细的记录,刻苦用功、一丝不苟的性格已初步显示出来。本恩见姐姐有求于他,便想趁机捞点好处,他装腔作势、活灵活现地描述“自己”做的梦,借梦境抒发了他对哥哥迈克的厌恶,又故弄玄虚,拉长梦境,乘机要求姐姐付给自己更多的小费。当本恩作假被戳穿,卡萝尔气愤的时候,他却满不在乎地狡辩,一副人小鬼大的模样,配上丰富的表情,显得生动而活泼。这样,人物性格在适度的不协调中凸显出来,丰满、鲜明、真实。
《成长的烦恼》早在1992年就被引入中国内地,使中国观众见识了一种以情景喜剧方式表现儿童题材的艺术杰作。随后相继出现的几部类似的作品,但是都没有这一部的影响大。总之,《成长的烦恼》在电视叙事策略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注释】
[1]参见慢慢待:《我站在地安门回想百花深处》,见http://www.douban.com/review/1354558/
[2]参见慢慢待:《我站在地安门回想百花深处》,见http://www.douban.com/review/1354558/
[3]参见:http://qianjiaqing.blog.hexun.com/9546773_d.html.
[4]参见慢慢待:《我站在地安门回想百花深处》,见http://www.douban.com/review/1354558/
[5]参见慢慢待:《我站在地安门回想百花深处》,见http://www.douban.com/review/1354558/
[6]参见慢慢待:《我站在地安门回想百花深处》,见http://www.douban.com/review/1354558/
[7]参见慢慢待:《我站在地安门回想百花深处》,见http://www.douban.com/review/1354558/
[8]参见:http://qianjiaqing.blog.hexun.com/9546773_d.html.
[9]参见:http://qianjiaqing.blog.hexun.com/9546773_d.html.
[10]参见慢慢待:《我站在地安门回想百花深处》,见http://www.douban.com/review/1354558/
[11]王国维:《人间词话》,《惠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3页。
[12]顾晓燕:《还原电视谈话节目的客厅——从角色传播到真正人际传播的转变》,《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第74页。
[13]剧情简介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268668.htm.
[14]参见http://news.beelink.comcn/20070416/2266521.shtml.
[15]转引自曾耀农:《中国电影后现代性批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6页。
[16]参见尹鸿:《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电影》,《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转引自曾耀农:《中国电影后现代性批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页。
[17]参见宋南男:《力作的启示》,《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88页。
[18]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1页。
[19]参见陈国钦:《大众文化语境下电视剧的人物形象》,《现代传播》,2002年第5期,第67页。
[20]参见:《资料:美国王牌新闻栏目〈60分钟时事〉简介》,见http://ent.sina.com.cn/v/2008-07-03/07592085722.shtml以及《60分钟时事》官方网站:
http://smartproxy.info/index.php?q=aHR0cDovL3d3dy5jYnNuZXdzLmNvbS9zdG9yaWVzLzE50Tg vMDcvMDgvNjBtaW51dGVzL21haW4xMzUwMy5zaHRtbA%3D%3D.
[21]参见:http://blog.hjenglish.com/zhangchixin/archive/2006/06/10/339162.html.
[22]汪文斌、胡正荣著:《世界电视前沿Ⅰ》,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
[23]汪文斌、胡正荣著:《世界电视前沿Ⅰ》,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24]刘建玲:《对电视新闻类节目故事化现象的思考》,《电影评介》,2007年第24期。
[25]于在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风格浅析》,《当代电视》,2007年第3期。
[26]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43ee5010003wv.html.
[27]参见http://www.ctvbiz.com/showart.asp?cat_id=16&art_id=33.
[28]参见http://www.ctvbiz.com/showart.asp?cat_id=16&art_id=33.
[29]参见http://www.ctvbiz.com/showart.asp?cat_id=16&art_id=33.
[30]参见http://www.ctvbiz.com/showart.asp?cat_id=16&art_id=33.
[31]参见http://www.ctvbiz.com/showart.asp?cat_id=16&art_id=33.
[32]参见http://www.ctvbiz.com/showart.asp?cat_id=16&art_id=33.
[33]参见杜谦、郑豪民:《从〈小鸭子的故事〉谈电视纪录片创作》,见《新闻传播》2005年第9期。
[34]夏平:《寓美好于平易——简评〈成长的烦恼〉》,《中国电视》,1991年第4期。
[35]徐岱:《小说叙事学》,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