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 赏

◆鉴 赏

《小鸭子的故事》是日本一部优秀纪录片。它以纪实的拍摄手法讲述了一窝小鸭子艰难成长的历程。自从这部纪录片问世以来便好评如潮。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它备受电视界瞩目,从它的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上,都引发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首先,从内容上讲,它是一部纪实性电视纪录片,作者抓住了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新闻事件,并对这一事件的过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追踪记录。这个片子最为成功的地方是达成了与观众的情感互动。任何一部纪实性纪录片,一般都是由一定的情节来演示的,但情节不会激发受众的感情,只有细节才能有效激发受众的感情。没有细节的内容,便是苍白的过程。而好的细节却是靠在通篇把握的基础上,在现场敏锐捕捉而来的。在《小鸭子的故事》中,编导捕捉到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小鸭来牵引观众情绪,在这个过程中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第一细节是它们从出生地迁到皇家公园宽阔的水域后,能飞的飞,能跳的跳,大队伍纷纷离开池塘,只剩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跳过最后一个台阶,一次一次失败,但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第二个细节是鸭群长大后要飞离皇家公园飞向大自然,这时,又是这只最弱的小鸭子飞不起来。大队伍在水面上盘旋飞翔,等待着小鸭子飞过来。小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总是一次次落下,但它不气馁,再试,再飞,直到七八次后,它终于稳稳地升上天空……这一细节的展示,受众得到的已不仅仅是一只小鸭子生存的生活状态,而是一次心灵的冲击、震荡和感情的洗礼。人格化的魅力、野鸭群充满温情的关照、人与环境微妙的依存关系、创作者浓浓的人文关怀等,最终使传者与受者的精神指向趋同一致,形成传受双方的情感互动。

编导还善于用细节填补时间的“空白”。在叙事中要学会根据事实的发展和积累的素材讲故事。真实的人和事是动态的,创作者的记录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要以平和心态接近拍摄对象,着力反映其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使观众通过一个个“细节”和一段段“过程”去感受一种生存空间,体验一段时间的流程,思考一些平常的道理。在编辑上,要根据积累的素材情况讲故事。《小鸭子的故事》有两个紧张的“过程”,一个是穿越马路的冒险行为;另一个是奇比学习飞翔的艰难过程。这两个过程之间,有大段的“空白”。片中用一连串的细节来填补这段时间流程。小鸭子如何从尾部的腺体提取油脂涂在羽毛上防水;小鸭子们睡在天鹅的窝里,天鹅突然出现,奇比机警地叫醒同伴,待其他小鸭子离去后,自己才最后离开;小鸭子们如何经历台风的洗礼;鸭妈妈如何锻炼奇比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些细节有效地填补了时间的“空白”。[27]美国著名记者约翰·布雷迪认为:“一次成功的采访就像编得很好的谎言一样,许多细小的情节都能给人以真实感。”毋庸置疑,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但这并不等于说纪录片就是对纯粹客观世界的机械复制和简单再现。一段段对细节的再现,才是作品中最生动、最感人的情节。

其次,从结构上讲,《小鸭子的故事》主要采用了纪录片创作中的阶梯式递进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引导观众上台阶,在每个台阶上设置一个悬念,使观众在上台阶的过程中解开一个个“谜”、一个个悬念,当台阶上完,谜底便全部解开,全片结束。因此,阶梯式递进法电视结构方式很像我国章回小说、传统评书中的“抖包袱”、“卖关子”。在这部纪录片中,扣人心弦的悬念比比皆是: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东京市,第一年,一只野生雌性斑嘴鸭选中了最繁华区域的写字楼群中的人造池塘筑巢,并孵出小鸭子。它们第二年还会来吗?这是第一个悬念。小鸭子要搬迁,最柔弱的小鸭子能否蹦上岸,跟上队伍?这是观众所要解开的又一个悬念。鸭妈妈能否带领她的孩子们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小鸭子们能否躲过台风暴雨等大自然的侵袭?最柔弱的小鸭子能否学会飞翔,随大家一起飞走?由于《小鸭子的故事》采取了阶梯式递进法结构方式,使得小鸭子的故事被编导们演绎得如此生动,令人目不转睛。这部电视片在叙事过程中不断地设置悬念也是本片的重要卖点之一。创作者善于抓住观众关注小鸭子是否能够成功穿越马路的期待心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设置了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紧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深入和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从而达到全身心投入的欣赏效果。比如,片子拍了小鸭子尝试穿越马路的一些过程和镜头,每一次都摆出了严阵以待的架势,调动起观众全部的注意力,目不转睛地密切关注着小鸭子的一举一动。这样的穿越一共有四次。第一次说:“现在是凌晨四点三十分,小鸭子们得先在地上练习一下行走,然后步行二百米,先下台阶,再穿过八条行车道……”好像小鸭子们就要穿越了,其实根本没有那回事。第二次说:“现在是清晨六点十五分,他们终于上了路……”观众目不转睛地期待着,可到了关键地点,解说词又说:“可是它们的运气不佳,六点过后,上班的高峰开始了。”第三次说:“第二天早上,连警车都被调来了,很显然,今天被定为胜利日。”观众估计这一次可能是真的了,可看到画面上细雨霏霏,寒风阵阵,小鸭子们瑟缩在屋檐下、角落里,斗志显然不行。第四次说:“突然,母鸭子率领着小鸭子朝那条后路走去,正好与大家估计的相反……”观众看到现场的记者扛着摄像机慌忙去追赶小鸭子,那种狼狈相引得我们发出阵阵笑声。接着解说词又说:“但文明世界的隆隆轰鸣声把它们赶了回来。”编辑处理这些素材时,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个悬念,恰到好处地把握了道出因果关系的时机,使每一次的行动都变得无法预料,一个一个地把“包袱”甩出来,吊观众胃口。虽然这四次穿越都仅仅是练习,但在观众看来,每一次都有穿越的可能性,每一次都像正式上战场一样,增加了片子的观赏性。[28]

再次,从叙事手法上讲,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内容布局上做到了“点”“面”结合,既有“面”的铺垫,又有“点”的抓取。片中的“点”是12只小鸭子中最弱小、最笨拙的那只,人送绰号奇比,意思是一窝中最矮、最小的丑八怪。创作者对这只小鸭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创作者在表现“点”时,对奇比的整个经历进行了认真筛选,舍弃了许多次要的生活细节和过程,选取了最足以表现这只小鸭子本质特征的材料。例如,母鸭子为了率领小鸭子们穿越繁华的街道,到对面护城河中去生活,便多次带领小鸭子演练。其他小鸭子跳出23厘米高的池塘并不费力,而奇比因为个头小,即使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仍然跳不出池塘。“长镜头”真实地纪录了奇比一次次的尝试过程。听着奇比凄凉、无助的叫声,看着它屡次失败,观众的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怜悯、焦虑、急切、期待兼而有之,真希望能亲手助它一臂之力。最后,奇比终于跳出了池塘,现场的记者们失去了职业的冷静,爆发出一阵欢呼声,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满足了期待和渴望,发出由衷的喝彩。[29]

其二,内容整体安排上确立主线和辅线。电视的播映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次过”。如果想让观众看清楚画面、听清楚声音、读懂故事情节、领会主题思想,那么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电视片的结构必须脉络清晰,即主线明确,贯穿始终;辅线陪衬,点缀其间。《小鸭子的故事》主线记录了小鸭子的成长历程。故事是这样展开的:母鸭子飞到一片高楼之间的人造水泥池塘孵出12只小鸭子。小鸭子在这个安全的环境中蹒跚学步、奔跑嬉戏。待小鸭子吃光了小池塘中的水草和浮游生物后,母鸭子率领小鸭子穿越了东京最繁忙的街道之一,来到皇宫护城河。在那里,它们抵御了台风等自然灾害,战胜了其他动物的袭扰,小鸭子们学会了飞翔。辅线表现的是前来拍摄小鸭子的记者,辅线的设置十分恰当。由于主线记录的是小鸭子的成长历程,小鸭子虽有行为,但没有思想和情感。以记者作为辅线,就赋予了小鸭子的行为一定的思考,也赋予小鸭子的生活一定的情感。这样,全片既记录了小鸭子的稚拙,又表达了人类的怜爱;既表现了小鸭子的鲁莽,又表达了人类的担忧;既记录了小鸭子的屡屡成功,也展现了人类的兴奋与喜悦。整部片子有纪实、有思考、有细节、有过程、有关注,生动活泼而趣味横生。[30]

其三,运用反衬的手法,增强作品画面的感染力。雄的斑嘴鸭作为父亲,平时对抚养子女不闻不问,为了反衬母鸭子抚养小鸭子的辛苦,解说词便把雄性斑嘴鸭的日常生活描述得优雅而华贵:“这位父亲也许大多数时间都住在皇宫附近,或者是东京湾的海岸边。”这样把这位父亲的栖息地描写得越有情调,把雄性斑嘴鸭写得越悠闲、越高雅,与母鸭子抚养小鸭子的艰辛形成的反衬就越强烈。[31]

其四,运用音乐来点染和强化主题内容。一段与电视片情绪相吻合的乐曲,能有效地渲染气氛、烘托情绪。小鸭子在池塘边跑来跑去的镜头,配上了一段轻快的音乐,就显得妙趣横生。快节奏的音乐传达出旺盛的青春活力,悠扬抒情的乐曲则营造出闲适、轻松的氛围。几段恰到好处的乐句,能起到精彩的点染作用。音乐的铺垫和点缀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必须与影片的节奏情绪、气氛协调一致,否则,音乐就成为累赘的附加物,不仅无助于提高电视片的艺术感染力,反而会破坏电视片的完整、和谐和统一。[32]

纪录片是一种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再现艺术。内容的真实是纪录片生存的基础,表现的形象化使它与艺术接壤,而故事性则是其价值体现的最佳载体,也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小鸭子的故事》的成功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创作,是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故事的生动演绎,以及熟练掌握多种电视纪录片创作技巧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小鸭子的故事》给人们提供了许多人生的启迪。[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