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 析

◆赏 析

虽然说姜文导演的电影数量不多,但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却是一部能够让他骄傲的电影。除了在国际上取得大奖之外,在中国影迷心目中,它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内地影坛占据一席之位。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是特别的,正是这特别之处使得观众看完之后心里不能不为之一震:电影里的人和曾经的“观众”竟是如此的相像,主人公马小军的所思所想像极了“观众”曾经的心理经历,那是一段谁都逃不过的青春懵懂。

影片的一开始就渲染了浓厚的时代气息,挥手的毛主席塑像和穿着黄色军装到处走动的人们,早已告诉观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但是历史因素在这里似乎不是最重要的,它仅仅告诉观众的是,因为大人们忙着政治事业,所以就剩下了这一群无人看管的“野”孩子。时代环境固然是一个故事发生的基础,但是这部影片中“文革”并不是主要的对象。它只是提供了以马小军为典型的孩子们的一段特殊的青春记忆和经历,但是无论是影片中的房屋建筑还是语言对白以及贯穿始终的革命歌曲,都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时代环境因素只是刺激他们做出某些举动的根由或导火索。

从叙事的角度来讲,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回忆式的叙事方式,一开始就是成人之后的马小军的旁白,他以一种灰暗的语调回忆着模糊的记忆。其实,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叙事和人物塑造是不能分开来讲的。它的切入角度就是人物——马小军的个人成长经历,因此,叙事的演进同时也是塑造马小军的人物性格的过程的展示。

在这过程中,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言壮语,似乎为了实际上并不真正明白的兄弟之情可以不顾一切;也有对倾心的女孩的无限遐想和痴迷。马小军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在回忆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能够显现出他的稚嫩懵懂和泛滥的英雄主义情结。影片的开头马小军就回忆说希望再次开战,因为这样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名英雄;与“哥儿们”一起打架的时候,他拿起砖头狠狠地向“敌人”的头上拍,甚至当“敌人”倒下之后还一个劲地用脚踹。这些细节都体现出他所谓的两肋插刀式的哥们义气,是他所谓的“英雄主义”情结的表现。

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他便偷偷地打开父亲的抽屉,肆无忌惮地玩耍,把父亲的各种徽章和奖牌挂在自己的身上,有模有样地迈着正步模仿军人,这使得他,也许是所有的男孩,与生俱来的战争英雄主义情结得以释放。但很快他发觉这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便转向研究能够打开各种锁的钥匙。每当打开一个陌生人家的门锁,他便能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好奇心的驱使,他开始偷窥别人的隐私,偷偷打开无人的房间,在其中大肆地玩、吃,发现各种好奇的事物,这种偷窥的刺激快感,使他感到莫名的满足。但是这并不是一种偷盗的行为,马小军并不拿他人的东西,他只是百无聊赖地玩和寻找刺激。他一直沉浸在这种自我满足当中,直到有一天,当他在一个房间里肆意摆玩着望远镜时,一张美丽秀气的照片深深地吸引了他的一切注意力,偷窥不再是他的最大乐趣。此时,影片的话语转向了另一个主题,那就是爱情——一个成长中的少年都会遇到的问题,也许并不能称之为爱情,因为那种朦胧的感觉不能代表爱情里的一切因缘际会,它更像是一种青春期情感的写照。

马小军对米兰的迷恋,是一个16岁的少年初次对异性的感觉,这种迷恋大于一切,既大于友情、大于亲情,也大于学业等日常事件和普通情感。那种深深的忘我的感觉,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特有的,而且同时充斥着一切幼稚的想法,导致了一切稚嫩的行动。马小军希冀能像个英雄的大男人一样将米兰护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在米兰的面前既羞怯又冒失。当米兰选择了刘忆苦之后,他的一切反常行为,甚至企图轻薄米兰,这所有的一切皆是因为他对米兰的盲目迷恋所致。但是,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这又是十分合理的,人的属性首先是自然的,所以当他还不能用外部的或者是理性的东西来约束自己的时候,欲望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特征,是对这些行为的最根本的解释。马小军的这种经历是一个缩影,青春的缩影,更是那个时代下孩子们特殊经历的缩影,但是他身上的很多性格特征又具有普遍性,是在任何一种时代成长中的孩子都具有的性格特点。然而,有意思的是,当观众看了这么多的事件之后,主人公的回忆以画外音的形式告诉观众,也许这些事情并没有真正发生过,它们可能只是那个时候的一种臆想,只因为这种意想过于深刻,所以当许多年以后再回忆的时候,它们在脑海里早已成为一种真实发生过的存在。

影片的高潮是在老莫餐厅里,马小军和刘忆苦因为米兰打了起来。马小军操起砸碎的半截酒瓶就往刘忆苦的腹部狂扎,然后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刘忆苦半点事没有,茫然地看着一脸狂怒的马小军。这个动作重复,再重复。观众看到这里,往往会比较迷糊,到底这些事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已经没有一个定论了,它更多地代表一种心理成长过程。其实,电影并不一定要确切地表达一种思想或是情感,关键是观众的理解和感悟,他们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种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部电影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更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索,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部电影至今能够在观众的心目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对于色彩的运用,影片中比较统一地将泛滥枯黄的颜色作为主色调。首先,它与影片的名称是相照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必定产生一种焦灼的感觉,这种视觉感觉之下是人物的盲目焦虑心态和琐碎无聊的生活,马小军的经历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产生的。再者,这种色彩是当时政治环境的表现。战争的余味和对“文革”的渲染,使人们产生对这个时代的特殊感觉,就是一种迷惘的经历,这种环境因素是构成影片基调的根本因素,为影片的内涵表达增加了一种外部的渲染力。

镜头的运用,影片中有两处值得欣赏:第一是马小军扔书包接书包的镜头,这里涉及蒙太奇的运用,导演使用这种方式告诉观众,马小军就是在这样一种跟好朋友胡混玩耍的日子中长大了;第二便是他发现米兰照片的时候,当他拿着一个长筒望远镜放肆地观望,在房间里来回旋转的时候,照片便时不时地在望远镜的另一头模糊隐约地闪现。由于找不到照片的具体位置,他就拿着望远镜一圈又一圈地转,直至那张恬静的照片安然地出现在望远镜中。这个镜头的使用,无疑为米兰的惊人美貌增加了力度,明确地告诉观众这个人的出现在马小军的心中绝非等闲,为之后马小军苦等米兰、迷恋米兰埋下了伏笔,是整部影片中镜头运用的亮点之作。

总之,正如有的电影评论者所指出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无疑是90年代中国影界的意外之喜。王朔的黑色幽默,夏雨、宁静等演员略显稚拙但决不生涩的演绎,还有导演姜文初次执导的灵气与闯劲儿综合之后,留给观众的,决不仅仅是一种无所事事的闲聊调侃,也不仅仅是对特殊年代的追忆与讽讥。当观众深深地为影片打动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所展现的竟是一个意象丰富、意味深长的‘社会—个人’、‘文化—心理’图景。”[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