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窑历史

一、建窑历史

我国传统瓷器可分为三大类型,分别是白瓷、青瓷、黑瓷。目前,最著名的当属江西景德镇的白瓷和浙江龙泉的青瓷,福建建阳建窑出产的黑瓷建盏却鲜有人知。如今,随着建盏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建盏的历史文化,并有更多前人留下的建窑遗址被发掘。

建窑的构造属于半坡式,是根据山坡的缓度而建造的,从上而下形成一定的坡度。一座建窑一般长达几十米,远观仿佛一条巨龙从山间直冲而下,故也称为“龙窑”。

建窑的历史得从晚唐五代时期开始说起,当时的建窑是使用竹子与木材编制成栅格样式建造窑炉的墙面,然后在外围砌上一层泥土,内侧再刷上一层泥,构筑好后才进行瓷器烧制。到了后期,人们将竹木换成红色的砖块与上坯建造。这一时期建造的窑炉普遍较矮,窑门基本统一设在一边。当然也做了一些改进,比如建造窑炉的坡度有所不同,还有出现S形窑身的构造,这样的构造是为了在烧制盏时能更好地掌控火焰的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良好的氛围。据考证,当时窑炉最长有建造到135.6米,实在令人惊叹当时建造建窑的高超技术。

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仅仅只是烧制青釉和酱釉瓷器的普通窑场。到了五代宋初,才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宋代初期的建盏诞生奠定了基础。釉面烧制从青釉到酱釉再到纯黑釉最终到建盏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塑造胎体的坯和釉料中含铁元素逐渐升高,所上的釉料越来越厚,烧制技艺越来越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烧制的成本。

到了宋代,宋人对生活有了更加精致的要求,盛极宋朝的茶文化之风就是宋人追求精雅生活的象征,与唐朝相比更加雅致和富有艺术魅力。斗茶和点茶的文化风尚风靡整个宋朝,因茶而生的茶盏也随之进入高雅人士的眼中,为了追求茶与盏之间高雅的搭配,人们对烧制茶盏狂热起来,全国各地的窑场鳞次栉比,烧成的茶具数量惊人。

建窑黑釉建盏以其独特的器形、厚实的盏壁、精美的釉色在宋朝斗茶茗战中艳压群芳、独占鳌头,成为文人雅士争相珍藏的艺术精品。

北宋中期,名臣蔡襄曾被派往福建督造贡茶,他主导制作了北苑贡茶“小龙团”,并对制茶工序和饮茶文化做了重要的梳理和总结,著《茶录》一书为宋代的茶饮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本书也成为了继陆羽《茶经》之后最著名的一部茶学专著。建盏的功能和文化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宋徽宗赵佶也在《大观茶论》中赞赏了建盏的高雅可贵。

于是,建窑因此进入了兴盛时期,建盏成为宋朝士大夫竞相追逐的宝盏、高雅艺术的象征,建盏热潮到达了新的高度。当时的窑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烧制技艺不断提高,并成为朝廷御用茶盏的烧制场所。挖掘出底部刻有“供御”字样的宋朝建盏便是专门供给皇帝贵族使用的,由此可知,建盏在宋朝有着极高的地位。

南宋晚期,建窑烧造热度持续升高。当时的窑炉依山而建,根据山势坡度的变化而建造,从唐代的平焰式窑炉发展为分室窑炉。这种窑炉形式是建窑向阶级窑逐渐转换的中间阶段,也可以说是阶级窑的最初形式。分室窑炉是根据山坡的缓度造成自然抽力来掌控进入炉内的温度和氧气。另外,将窑身建造成窑头稍缓窑尾陡峭,或者在窑身设置分段式窑间,这些形式更有利于燃烧时火焰快速流向整个窑身,并能更好地运用火焰生成的热气提前使胎坯产生热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烧制师傅掌控火候和燃烧的热度,能够极大地提高烧造成功率,烧制出更多精美珍贵的建盏。

南宋末年,金朝开始发动战争,侵入宋朝领地,将淮河以北之地尽数占去,战乱频繁导致宋朝社会经济崩溃,宋人无法再享受精致高雅的生活,斗茶风潮也在硝烟四起的战乱中褪去了光芒,建盏随之消失于历史的洪流之中,隐匿在风光秀美的闽北山村,沉寂了八百年。

1979年9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福建省轻工研究所和建阳瓷厂等部共同研究和探索,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终于成功烧制出了一批釉面为兔毫斑纹的仿古建盏。在其后召开的全国仿古黑釉建盏鉴定会上,专家认为这批仿古建盏不仅在器形的构造上与古盏极为相似,胎体的材质也符合古盏的标准。至此,断烧了六百年的建盏烧制技艺,享誉瓷坛的“黑釉明珠”终于重回舞台,再次闪耀璀璨的光芒。

建窑燃烧的烈焰随着建盏烧制技艺的恢复而再次兴旺起来,建阳水吉镇随处可见回家乡建造龙窑的创业人士,人们重新拾起了建窑建盏烧制热情,这熊熊燃烧的炉火标志着已走过八百年浮浮沉沉的建窑浴火重生,国之瑰宝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