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考古:1989年—1992年
这几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馆和建阳市博物馆一起组成考古队在建阳水吉镇的大路后门、营长乾和庵尾山等几处窑址开展了三次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挖掘工作,是这几次考古发掘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这一次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众多有一定价值的历史资料,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建窑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为一群致力于建窑建盏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们提供了有力的参考资料。
考古队开采了近十座晚唐五代至宋末明初时期的窑场,其中在大路后门窑址挖掘出了目前在世界上最长的龙窑,该窑一次可装置10万件以上的器皿。
这处隐匿在绿水青山之间的古代窑场,历经千百年时光的洗礼,默默地滋养着古时工匠艺人烧制建盏的精湛技艺。那些随着考古人员挖掘开采出土的破碎残碗和老旧匣钵,琳琅满目地堆积在泥土之中,你可以从中搜寻到撇口、束口、敛口、敞口等丰富多样的器形,甚至还能从匣钵的细微之处观察到古代工匠们制作时遗留下的指纹。
多处窑场虽因年久失修,有些窑址早已残破不堪,但仍有留存下一些保存完好的遗址,通过这些完好的遗址,我们依稀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的工匠师忙碌烧制建盏的景象。随着官方开展了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沉寂了八百年的建窑重新面世,新一代的工匠师们根据所挖掘到的文物和窑址进行研究和探索,花费数年的精力和心血,终于再次还原了建窑建盏的古法烧制技艺,使建盏重新焕发生机与光彩。
宋代·建窑黑釉宫廷御用指定“供御”款铭文范本
建窑窑址就如同星星之火,建盏文化一经点燃便迅速燃烧至全世界,激起了越来越多建盏爱好者的热情和兴趣。许多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参观建窑窑址,对龙窑柴烧有着浓厚的兴趣,着迷于精美绝伦的建盏,带动了建盏产业的蓬勃发展。
建窑窑址是前人流传下来的独一无二的珍贵文化遗产。为使建盏文化得以复苏,重获生机,政府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加强对建窑遗址的防护,从而更好地深入发掘建盏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建窑建盏发源地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培育和壮大建盏文化产业,使建盏在世界的舞台上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