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建窑,薪火相传

第二节 千年建窑,薪火相传

建窑建盏窑火重燃,生生不息,是传统手工艺人的匠心传承!建窑建盏非遗传承人一直致力于对建盏工艺的研究与传承,多年来几经摸索,不懈努力,解析建窑柴烧工序与原理,研究出土的老盏残片上的析晶纹理,无数次地尝试调配原釉料,不断地丰富建盏种类,以恢复千年建窑传统技艺为己任,让建盏得以传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从先辈们手中接过智慧的火焰,将其生生不息地传给后人,使得华夏璀璨的文明得以传承千年,悠悠文脉能够延续至今。

建窑建盏传统技艺也是前辈们不断探索与实验而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透过师徒传承而不断发展至今。工艺大师将自己多年来对传统技艺的打磨与试炼总结的经验传授给徒弟,徒弟再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实验,慢慢领悟其中奥妙,最终学以致用。

师徒传承是建盏技艺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传承同样在我的身上得到延续,我曾先后收过7个徒弟,都是后井村人。我挑选徒弟的标准首先是人品,其次是领悟力和上进心。我带的徒弟因为都是在后井村长大的,自小就对建盏极为熟悉,所以传授时不需要从零教起,可以直接开始教他从何处采集釉矿、釉料如何调配,在调配过程中向他们讲解配料的特性与作用,接着传授拉坯的技巧、上釉的方式等。

这些技艺都是我多年研究建盏文化和反复实验烧制而累积的经验,在传授的过程中我都会耐心细致地将所知传授给徒弟,以免他们走不必要的弯路。釉料配方是所有工艺大师能烧制出与众不同的建盏的唯一秘诀,也是传授给徒弟们的最重要的技艺。

建盏胎体所上的釉料如果太厚会在烧制过程中往下流到圈足,此类建盏烧制出来基本算是作废;如果釉料上得太少,釉面就无法析晶产生精美的斑纹,所以上釉料需要讲究一定的量,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

适中的釉料需要经过精心调配生成,在调配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釉料的浓度。我会将配料的属性、调制比例、上釉次数等“秘笈”悉数教给徒弟们,让他们按所教的比例调制釉料和上釉。建盏上釉的次数与其他瓷器上釉次数不同,比如龙泉窑专门生产青瓷,一般要上四次釉,而柴烧建盏上釉只能上一次。

我在传授徒弟技艺时,其实更多的是教导他们对待建盏要有一颗热爱的心和耐心。比如古人们都将素坯放置在阳光下自然晾干,我自己也经常使用这种方式晾干素坯,只有实在来不及时才会拿去素烧。还有陈腐,一般人将泥土洗好后,因没有耐心就直接使用,而我都是将泥土洗好后,再陈腐几年才使用。因为泥土放置的陈腐时间越久,烧制出来的盏就越发与众不同。正如古代烧制师傅们流传下来的一句话:“爷爷洗的土,孙子用。”所以我烧制一件完整的盏需要历时五年以上。由此可见,龙窑柴烧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还需要极大的耐心,而耐心是从对建盏真挚的热爱中产生的。这也正是我想传授给徒弟们的,对建盏赤诚的爱能使传承更加源远流长。

时代在进步,技艺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提升,人们也越来越聪明,如今的徒弟对于师傅所传授的技艺常常领悟得很快。把最重要的釉料配方教给徒弟们,再讲解一下如何控制柴烧的温度等,徒弟们基本也就掌握了龙窑柴烧建盏的传统技艺,其后更多的是在柴烧实践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再逐一讲解。传统手工技艺重在实践经验,需要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烧制出成百上千的失败作品,并对废弃的茶盏进行思考与总结,才能最终真正掌握龙窑柴烧建盏的传统工艺技艺。

我所带的徒弟有倪宁、罗章生、范家明、范奇明、黄上兴、吴勇等。现在基本都已出师,自己开了工作室,独立烧制建盏,并且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今都成为了工艺师,也获得了许多奖项,在烧制建盏领域都各自闯出了一片属于他们的天地。

看到千年建窑柴烧技艺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再次百花齐放,我们这些始终坚守古法技艺的传承艺人们感到由衷的欣慰与自豪。能为家乡建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一些贡献,也同样是我作为一名手工艺人的责任与骄傲。

师徒传承的范围其实十分窄小,未必能应用在每个领域。但是这种传承方式对传统手工艺来说是极有利的。师父对徒弟亲自传授,不仅能将技艺传授得更加清晰明了,还会在传授的过程中产生“父”与“子”的情感联结,使冷冰冰的工艺技艺注入火热的情感,如同一把薪火点燃了千年传统技艺的命脉,满载着人文情怀,继续砥砺前行。

师徒相传,赋予了师父厚重的历史使命感,也给予了徒弟继承前辈们工艺精髓的责任感。这场传承不仅是技艺与知识的简单传承,也是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的传递,让各式各样的民间工艺技术在师徒的手中薪火相传,绽放异彩。

师徒之间同舟共济、共同钻研,带着虚心好学、谦虚谨慎的态度,从浩瀚无垠的民间艺术中探索传统手工技艺的深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匠心精神薪火相传,一代代师徒传授,使璀璨的民间传统技艺在世界的舞台上百花齐放,向世人展现中国独特的东方魅力。

宋代·建窑黑釉高足行炉

口径10cm 高12cm 底足7cm

千年建窑,百年传承!唯有薪火相传,古老的技艺才能延续下去。祖祖辈辈流传下的不只是智慧与技艺,还有先辈们的人生经历与对建盏工艺文化的赤诚之心,只有怀着敬畏与谨慎之心,才能将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宋代·建窑黑釉描金银“富贵长寿”纹束口盏

口径 10cm 高 5cm 底足 3.5cm

宋代·建窑灰被“異”字款珍珠撇口盏(異代表稀有的、特别的)

口径15.5cm 高6.8cm 底足5cm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撇口盏

口径10.5cm 高4.5cm 底足3.3cm

宋代·建窑黑釉野兔毫撇口盏

口径10.5cm 高4cm 底足3.3cm

宋代·建窑金兔毫束口盏

口径12cm 高6.5cm 底足3.5cm

宋代·建窑金兔毫束口盏

口径12cm 高6.2cm 底足4cm

宋代·建窑黑釉蓝兔毫无足钵

口径12.5cm 高6.5cm 底径3.5cm

宋代·建窑黑釉金兔毫钟杯

口径9.5cm 高5cm 底足2.8cm

宋代·建窑黑釉蓝兔毫压手杯

口径10cm 高5cm 底足3.5cm

宋代·建窑黑釉乌金釉银毫束口盏

口径13cm 高7cm 底足4cm

宋代·建窑黑釉灰被墩式束口盏

口径11cm 高5cm 底足3.8cm

宋代·建窑黑釉野兔毫敛口盏

口径9.3cm 高4cm 底足3cm

宋代·建窑黑釉兔毫敛口盏

口径11.4cm 高5cm 底足3.6cm

宋代·建窑黑釉撇口盏

口径17cm 高8cm 底足5.2cm

宋代·建窑黑釉灰被束口盏

口径12.2cm 高7cm 底足4.2cm

宋代·建窑柿红釉“日目”束口盏

口径12.2cm 高6cm 底足4cm

宋代·建窑黑釉金兔毫撇口盏

口径12.8cm 高5.5cm 底足3.5cm

宋代·建窑黑釉鸡心杯

口径9.2cm 高4.8cm 底足3.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