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盏的历史

一、建盏的历史

建盏创烧于晚唐。唐朝是雍容华贵和粗狂豪放相互融合的时代,唐人仕女以丰腴饱满的身躯为美,以活泼外向的性格为佳,着装多流行广袖短襦,曳地长裙,梳云鬓高髻,展示其华丽大方之气势。通过这些就能知道唐朝崇尚的是强劲感官冲击力和至强至烈的色彩感染力。

唐朝的盛世局面使唐人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力量,所创造的作品大都展露出雄壮浑厚、恢弘大气的风格,如韦炯墓壁画中那肥硕的女子和强悍的男人、昭陵石雕中那六匹神采飞扬的骏马等。这些大气磅礴的风格表现出唐人的豪迈,也正因唐人鲜明的性格和崇尚魁梧豪壮的社会风尚,在陶瓷的生产上也展露出绚烂多姿的色彩,创作出了极其艳丽的秘色瓷、三彩瓷。

但随着晚唐过渡到五代时期,盛唐逐渐走向衰落,频繁的战乱、社会的动荡,使原有的社会结构开始崩塌,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展露头角,人们从追求雍容华贵的生活转而寻求动乱中的安定平和。此时,建盏单色釉的神奇魅力便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从素坯入窑经过高温燃烧,釉料中活跃的铁元素析晶变化出灿烂多姿的釉面斑纹,使建盏在单色釉的“淡”中变化出绚烂艳丽的“彩”。平淡与多彩的巧妙结合,符合当时人们从华丽大气走向淡雅清丽的社会风貌的转变。因此,建盏得以在乱世之中闪耀于世,并在往后的历史岁月里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艺术地位。

建盏在宋代达到顶峰有其必然的因素。宋代的重文轻武造就了文化的昌盛,而宋徽宗醉心艺术,设立画院,创造了瘦金体书法,追求高雅精致的生活,使文人雅士竞相效仿。一时间吟诗作对、水墨丹青、品茗抚琴成为当时的时尚追求,宋朝呈现出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中国的饮茶文化由来已久,在宋朝繁荣精致的社会风气之下发展到了极致高雅之水平。宋人在品茗中发明了点茶技艺,使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缔造了璀璨耀眼的茶文化盛世。这种点茶方式是比唐朝煮茶更为讲究的品茗艺术,并在点茶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斗茶技艺,宋徽宗就常与王公大臣们在闲暇之时进行斗茶,以致上行下效,成为宋朝风靡全国的时尚饮茶方式。

“斗茶”讲究的是茶叶的品质,注入茶杯的水质以及高超的冲泡技艺。在点茶之前,先将团饼茶叶碾碎成茶末倒入茶具之中,然后利用沸水对其进行点水,形成白色的泡沫,在点水的过程中不能破坏茶面,还需一边注水,一边使用茶筅搅动茶汤,使其翻涌滚动。

宋朝人喜爱用白茶点茶,以观赏茶色的洁白度。宋人为了追求极致的斗茶艺术,不仅在茶叶的品质上寻求珍品,对相配的茶具也提高了要求,追求能完美展现斗茶艺术特效的器具。建盏由此应运而生,建盏特有的黑釉表面,与茶色的洁白相互搭配,更能衬托出茶的色泽变化,便于人们观赏茶汤的变化,两者相得益彰,为斗茶增添了魅力。同时,建盏的口沿大而宽,盏壁厚实稳重,如此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现斗茶效果,也能在注入汤水之时有不易倾翻茶杯之功能,还有良好的隔热效果。

因此,在斗茶风靡全国之时,建盏也受到宋人的喜爱和追逐,被视为珍宝,人们在品茗的同时欣赏建盏的魅力。其次,文人雅士热情地为其赋诗作对,赞赏建盏精美多彩的斑纹和简约大气的造型。建盏受到的高度赞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窑的生产,大批精美建盏被烧制出来,数百座窑炉竞相燃烧。

建盏以黑色釉面为其显著的特色。建盏之所以有名,不仅是因它的色黑,更多的是因为黑釉之中变化出的丰富多彩的花纹。那些随着高温熔烧生成的曜变、油滴、鹧鸪斑、兔毫斑等不同样式的纹理,是独一无二的,哪怕相同类型的斑纹也会因为天气、在窑炉中放置的位置、温度、气氛的不同而有不一样的变化。正是这些人所不可掌控的变化成就了建盏的神秘莫测、动人心魄。

这种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茶盏,在宋朝拥有着极高的地位,与当时同样富有盛名的青瓷和白瓷一起“三分天下”。因此,带动了建盏产业文化的蓬勃发展,使福建的闽北地区乃至全国,甚至日本等地都争相生产制造,创造出建盏遍布天下、古往今来都难以超越的辉煌盛景。

遗憾的是,这盛极一时的辉煌只持续到南宋时期。因国势衰微,社会经济生活一落千丈,再难以支撑起高雅精致的生活,因此导致斗茶文化逐渐没落。元朝建立后,因生活习惯和地域的不同,元朝人对于饮茶的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虽然在饮茶时仍旧喜欢用团饼茶,但不再如前人只喜欢品味茶的芳香与口感,而是会在煮茶过程中增添些配料。另一方面,元朝的统治者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豪放,不拘小节,不适应宋人婉约精致的生活习惯,不太赞赏奢侈的团饼茶制作和茶盏的高雅规格。民间人们更喜欢以直接冲泡芽茶的方式饮茶,对配套的茶盏也没有苛刻的要求。这大大削弱了建盏的生产力,使建盏文化逐渐没落。

进入明代以后,饮茶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崇尚节俭,对于制作工序精细、制作费用高昂的团饼茶并不欣赏。于是下令重新制订进贡的茶叶标准,废除团茶,改为散茶进贡,以减轻百姓经济负担。这项政策使散茶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并提高了散茶技术。同时,泡茶方式也从高雅的点茶法逐渐转变为简单的沸水冲泡法,并一直沿用至今。

因为茶的形态和饮茶方式的改变,流传百年的点茶逐渐被取代,相应地,建盏也彷如失去了精气魂而不再拥有独特的光彩和使用价值。曾经光芒四射的精美建盏自此沉寂,建窑熄灭了烧制建盏的火焰,建盏也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