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瓷土
建盏以“铁胎”著称,建阳水吉出产的红棕色黏土里面含铁量高达7%—10%,是制作传统建盏的最佳材料。此类黏土有三个方面的优点:
(1)良好的物理性能
建阳水吉出产的黏土因其含铁量极高,所以烧制后的胎体如铁一般厚重,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能。宋代蔡襄曾在《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出窑
宋代流行点茶。点茶之前要先点火将茶盏炙热,使茶盏保持热度,因为盏热能更好地形成汤沫并经久不散。如此沏出的茶香气更甚、口感更佳,所以具有一定厚度的茶盏,可以带来持久的保温。如果胎体太薄,热度发散得比较快,难以持久保温,便会导致点茶时“盏冷”而“茶不浮”,所以保持盏热是点茶的一个成功要素。蔡襄提出,建安所产的兔毫黑釉盏胎体比较厚重,久热难冷,是点茶的最好选择,也是其他窑口出产的偏薄的茶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建盏在斗茶者中极受喜爱,并成为宋朝的贡品。
建盏的胎坯是用富含铁元素的胎土制成的,因铁元素存在一定的重量,所以建盏的整体重量也比别处的茶盏更加厚重。把已出土的宋代其他窑口出产的茶盏拿来比较,会发现建盏文物的胎体厚度都达到80毫米以上,比其他茶盏的分量更重一些。宋代常见的束口盏口径12厘米左右,便有半斤多重。只要手握建盏就能感受出其有别于其他茶盏的重量,而它上薄下厚的器形特点,也使其重心下沉而不易翻倒,更有利于点茶和斗茶。
(2)衬托釉面
仔细观察宋代建盏标本的断面,可以发现其胎体呈现黑色,这是因为建盏胎体的黏土有含量极高的铁元素,所以烧制后会产生铁一般的黑褐色、黑灰色,从而使胎体呈黑色,这是建盏与其他茶盏最大的不同点。宋代六大窑系之一的定窑也有出产黑釉,但只是其釉色为黑,胎体仍是白色的,只是在外部挂上一层高温黑釉。而吉州窑所烧制的黑釉胎体颜色很浅,偏黄色。如果有出现偏红褐色的胎坯,则可能是后期氧化而造成的,一部分出土的宋代建盏中也有这种现象,但是切开可见里面仍是黑色坯体。
(3)釉面纹理
在烧制建盏的过程中,釉面结构中的物质与胎体中极高的铁元素经过高温相互反应,能产生绮丽绚烂的窑变斑纹。但要成功烧制出精美的斑纹,不是件简单的事。经研究发现,坯体中的铁元素是建盏烧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它能使釉面结晶加速,以达到建盏的高质量要求,所以使用的瓷土最好是水吉镇本地特有的带有高含铁量的红棕色黏土。但此类黏土可塑性不够好,其中铁元素中不能融合的温度区间是非常小的,这极大地限制了烧制建盏的温度范围,如果温度太高,就不好掌握胎体,可能会使器型产生变化或者起泡。宋朝时,制盏的胎土并没有清洗得很干净,往往会存留一些石英砂,导致器具在烧制时易变形,也让茶盏表面变得略微粗糙,尤其在建盏口沿釉偏薄的地方,手感较粗。
坯体材料中的铁元素也有助熔的效果,其含量过高,坯料的热稳定性及耐火性就会受到影响,但要想让建盏生成绚烂多姿的釉面纹理,就需要让炉内的温度提高到1300℃以上。所以,用高温熔烧耐火性能不佳的坯料才能制作出优质成品,这一矛盾是造成建盏成品率低的主要原因。
如果使用含铁量低的黏土制作坯体,耐火性能是提高了,但是就无法形成令人惊叹的釉面纹理。所以,需要选择铁元素含量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最高限度的黏土。含有丰富铁元素的铁坯也是建盏有别于其他坯料的特点之一,而只有水吉镇出产的泥土才有极高的铁元素含量,也才能烧造出建盏特有的“铁胎”。以此为标准,现当代所制作的茶盏,如果胎体不够坚硬厚实,就不属于建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