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考古:1977年

第二次考古:1977年

1977年5月到7月间,1960年的考古专家们再次组队对芦花坪遗址东面展开了更深入细致的挖掘工作。在挖掘过程中采集到了大批黑釉、青黄釉等瓷器,其中发现了大约于晚唐五代时期烧制的青黄釉瓷器,此类瓷器造型多以碗状为主,同时也有生产少量灯盏,这些器物胎体材质比较粗陋,釉色容易脱落。

此外,考古工作人员还挖掘并整理了一座宋代建窑。这座龙窑采用经典背靠山势坡度的方式建造,南北走向,北面高南面低,前缓后陡,宛如俯卧在山间的一条巨龙。该窑因年代久远已残破不堪,窑壁几乎被农民开垦荒地时破坏殆尽,窑尾也已崩塌,整座龙窑的原始样貌几乎已难以复原。只能依稀从遗址轮廓了解此窑构造,该窑窑身两侧一共设置了十个门,东侧设有三个,西侧设有七个,窑门宽度基本都不到一米,都是选用砖块构筑的。窑床底部会铺上一层厚的粗糙沙子,俗称“软底”,并在软底上放置匣钵,在匣钵内装入建盏进行烧制。根据窑身的长宽高比例统计,此窑能装烧3万件以上的胎坯。

现场考古人员挖掘出的标本大多数为黑釉敞口和束口盏两种器形,表明这座窑场是专门烧制建盏的。此地周边还发现了很多刻有“供御”“进琖”字样的垫饼,因此可初步判定此地出产的建盏可能有一部分是专门进贡朝廷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