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窑构造

1.龙窑构造

龙窑依山势的坡度而建,所以对坡的角度有一定的讲究。古时当地曾流传一种说法:“加35,加30。”这是说建龙窑时,最好前面坡度为35°,尾部在此基础上再加30°,形成一个斜坡。这种角度的好处在于能把窑内的火力烧上去,因为如果后半段角度为35°、前半段为30°的话,那么后面的火力就烧不上去,火会全部被抽走,也会导致前面的火力不够。我的龙窑也是仿照古人所使用的“加35,加30”方式建造而成的。

整个龙窑由窑头、窑身、窑尾三部分组成。窑体呈长条形,主体由圆柱形支撑,窑身两侧开设洞口,便于投放松树枝等燃料,同时设有窑门用于取放瓷器。

建窑柴烧的主要燃料——松木

窑头,即整个窑炉的头部,体积最小,设有一间预热燃烧室,其正面有两个通道,一个为投放松柴等燃料的入口,称为“火门”。在我的“后井第一窑”燃烧室就设有两个火门,以便更好地投放松柴。另一个为通风口,位置在靠近窑底的地方,引导风经过此口进入火膛内。这样可以使松柴得到充分的燃烧,也因室内面积小而能更好地集聚热量,使热能的流速增快。因为整个龙窑是采用从底部往上烧的方式,所以热量通过窑底的通道流向窑身内,可以使窑室的温度往上升高。

窑身,以长条形为主,主要用来放置烧制的坯体,是整个龙窑的核心部位,可容纳的装烧数量也是所有窑炉中最多的。一般在窑身两侧会设置2-4个窑门,以方便装坯和出窑。同时两侧还会开有多个投柴孔,可以随时随地投放木柴,以更好地掌控燃烧的速度与室内气氛。

在开始烧窑点火之前,窑工们通过约一人高的窑门,陆续将制作好的胎坯放进窑内,一次烧窑可装上千只胎坯,如我的“后井滴一窑”,长度不到40米,一次烧制就可以放置5000只胎坯。等胎坯都放置好后,窑工会用泥砖将窑门封死,防止空气进入。等烧制开始后,通过投柴口观察室内燃烧情况,并随时增减松木柴燃料,这样可以很好地控制室内温度。

一般人认为窑身过长,会很难掌控整体窑身燃烧的热度,无法保证最终成品的质量,多有瑕疵品生成。但我认为窑身越长越可以节省成本,因为温度是从窑底传上去的,底部的柴火烧旺了,上面放置的胎坯温度也会随之升高,如果重新烧一窑,那温度就很难再烧上去了。所以窑建得长,除了装窑的时间会久一些以外,在烧制工艺、柴火使用度等其他方面其实是很省的。

古人的聪明绝不止于此,窑工们为了使龙窑烧制得更加完美,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与反复研究,终于将一体式窑身改进为分隔式结构,名为“分式龙窑”。该结构是将窑身底部以相等的间距,每一段都砌上一面墙,称为“挡火墙”。利用这些墙面把窑身分隔成一间间独立的窑室,这样做可以让燃烧的流速缓慢下来,从而更好地控制室内的温度上升,让胎体燃烧的时间更长,同时也能使热度均匀分布至整个窑身,避免出现前头热尾部冷的情况。

分式龙窑结构的优点,在于能控制和保持温度,同时能调节烧制过程中烟气与火焰产生的流动速度及轨道,也能更好地操纵燃烧时产生的还原性气体,极大地提高木柴的使用率。而且以阶梯式方式升温,一节节地逐级升高可以更有效地带动后半部分的温度,这样做可以在窑头达到一定的热度时,窑尾也进入升温的阶段。所以分隔式结构的龙窑,可以使还原气氛和温度得到合理的调节,也更能保证烧制成品的质量。

窑尾,体积较小,一般会在尾部建造一米多高的烟囱,因为当燃烧的火焰从窑头烧到窑尾时,就无法烧上去了,所以设置烟囱是利用自然的抽力通过烟囱口将尾部的火力烧上去,提高窑内的温度。这样做可以使整个龙窑内部在高温的条件下,抽掉胎体与釉水中的氧元素,达到缺氧的状态,形成全部的还原燃烧,这是建窑龙窑的一个技术关键点。

建盏坯泥——选取后井村特有的高含铁量原矿土

素烧坯

建造龙窑的材料一般是用泥土制作成的未经燃烧的砖块,称作“泥砖”。这种泥砖比烧出来的砖块更加耐烧。用泥砖砌成的龙窑在1300℃高温下燃烧墙体也不会开裂。我曾做过实验,将烧制过的砖块放进电窑里烧,温度达到1300℃就氧化了,如同巧克力一般。而把泥砖放进电窑里烧,即使温度高达1400℃,把电窑都烧爆了,里面的泥砖却仍旧坚硬如初,由此可见泥砖的耐烧程度是相当高的。所以,一块泥砖的成本是10元钱,而烧制过的砖块成本才3.5角钱。为了节约建窑的成本,一般人会采用便宜的砖块来建造,结果经常会有窑盖好后,还没开始烧制建盏,窑体就出现崩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