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考古发掘
2025年09月26日
三、考古发掘
20世纪20年代,有一位美国人詹姆士·马歇尔·普拉玛,在中国上海海关处工作,是驻华美国工作人员之一。有一次去福州游玩途中,因机缘巧合在古董市场偶遇了一件黑釉盏,被釉面在光影变化下闪烁出斑斓多彩的纹理而深深吸引。于是他开始探索建盏方面的历史与文化,踏上了寻觅宝盏之旅。
1935年开始,他花了两年时间深入了解建盏历史文化和来源,最终探寻到了建盏的发源之地。于是他带上一位向导,踏上了寻访建盏家乡的旅途,在路途上经过多方波折才终于到达建阳水吉镇。在向导的辅助下,他携带工具将建窑窑址处的四座山坡都寻找了一遍,采集到了不少各式各样花纹的破旧残碗、匣钵、垫饼等古物,并将其带回了美国。第二年,普拉玛在伦敦新闻画报上发表了三个整版有关他在水吉的考察图片,并在其后出版了一本自己对建盏的研究成果《天目瓷考察》。
普拉玛对建盏文化所做的研究和探寻,引起世界有关人士的关注。有人开始将视线投向这些破旧的残片,惊讶地发现堆弃在漫山遍野的山间泥土里不起眼的残碗,竟曾是中国历史上帝王御用的珍品,甚至还被日本人奉为国宝珍藏。
建盏,即使在荒山野地里藏匿了八百年,仍旧散发着隐隐的光芒,等待人们去探寻、去寻觅、去挖掘,使之重见天日,重新焕发属于它们的独特光彩。这一切离不开考古人士对建窑发掘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分别在1960年、1977年、1989年—1992年对建窑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挖掘工作。经过数年考古挖掘工作,搜集了相当有力的建盏历史资料,为研究建盏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文献,也让广大民众对这个拥有华夏璀璨之光的宝盏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