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时期—秦汉时期

原始时期—秦汉时期

这一阶段,陶瓷历经了原始社会、唐虞时期、夏商周时期以及秦汉时期,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在器具的造型、花纹、功能上也发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几千年前,中国处于原始时期时,燧人氏发明创造了陶器,是为了方便他们存放熟食。此时期器皿的类型一般有壶、罐、盆、勺等,在釉色上也有黑陶、白陶、彩陶等不同颜色。但是由于当时部落的工艺技术水平不高、生产力低下、对物质要求普遍偏低,因此制作的陶器造型粗糙简单,以单纯实用为主,在美观上没有很高的要求。

根据已经发掘出土的陶器古物分析,原始陶器的制作方式可能是先在编织的篮筐外面涂上一层厚的泥土,制成竹藤胎的陶坯,再经过风干或火烧变成器具,这是陶器烧制技艺的最初形式。此外,陶器表面的纹理也多以几何图形为主,虽表现手法粗糙,但图案新颖流畅。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带有少许的装饰,器型规整饱满,胎坯均匀轻薄,鲜明地表现出当时陶器手工艺技术的精巧。

唐虞时期,祭祀礼仪的出现使陶器在烹饪和存放的功用外,又多了一项为祭祀礼仪所用的功能。这一时期,手工艺师们创作了更多类型的陶器,随着祭祀乐舞的出现,也相继制作出了陶乐器。

到了夏商周时期,人们制作陶器大致上还是沿用了原始时期的样式。不过,随着陶器制作逐渐规范,分工更为细致,开始设立专门制作泥土塑造的灰陶和夹砂灰陶等不同生产类型的工作坊。陶器也逐渐展现出精良的品质,器面纹理受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影响,开始出现记录天文现象与自然地理的纹理,彰显出古人对神秘力量的崇敬和期盼神灵庇护的心理。商代开始的手工艺制作更普遍,技术也因此更加细致,开始出现用极高温度烧制出的白色陶器,工艺精致,纹理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陶色更是有了多种色彩。这时期,是陶器由无釉向上釉转变的开始,是一次陶瓷烧制技术的提升。到了周朝,陶器越来越精细,纹理范围不断扩大,是陶器开始向着瓷器演变。

秦汉时期,人们开始大量建造房屋楼台,其构筑材料多是采用木材,不易久存,所以,秦朝时期建造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已在历史岁月的侵蚀下残破不堪,但我们依然能在废墟之中挖掘到当年人们建造房屋时用的瓦当和砖块,依稀能描摹出那时建筑的恢宏大气。

从这些瓦当和砖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陶瓷器的发展。那时期的砖瓦非常有魅力,历来都有秦砖汉瓦之美名。“瓷”也是在那时首次载入中文语言系统之内。陶瓷工艺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处瓷厂林立,人们生活中大量盛具都采用釉陶制作而成的器皿替代,器皿的纹理装饰技巧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图案和艳丽的釉色,人们开始具有了艺术审美情趣。这一时期是陶瓷繁荣发展壮大的过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