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盏的复活
建窑建盏消失了八百多年,但因其高超的烧制工艺和变幻莫测的釉面斑纹,以及在陶瓷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千百年后仍然牵动着许多建盏爱好者、专家学者以及手工艺者们的心。
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闽北地区的百姓在耕地作业时,挖掘到颇多古代老盏,盏壁坚厚,色泽黝黑。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瓯县志》曾记载有盗者将在水吉镇挖掘到的大批黑釉茶盏向上海、日本等地销售,逐渐引起了一批海外人士的关注,但当时人们并没有对此投入过多的挖掘和探索。
直到1935年,美国人普拉玛在古董市场发现了古老建盏,被釉面斑纹的五彩斑斓所吸引,开始钻研建盏历史与文化,最终奔赴建盏发源地——水吉镇进行考察,挖掘出了大量老盏并将其带回美国,而后发表相关文章于报刊上,引起了世人关注。建盏这才再次回到国人的视野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组建考古团队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在建阳水吉镇采集到大量宋朝老盏文物、窑具及多座宋代龙窑,为致力于恢复建盏烧制技艺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盏烧制研究工作,使建盏技艺得以迅速还原。1985年,建窑遗址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6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国内有关陶瓷研究所相互配合,共同展开对建盏烧制技艺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成功烧造出仿宋建盏。此后,不断烧造出更多不同斑纹的仿宋建盏,比如仿宋兔毫、仿宋鹧鸪、仿宋油滴等。
随着考古挖掘工作的开展和建盏烧制技艺的研究与恢复,蒙尘了数百年的古老建盏重见天日,建盏复兴之路由此开始起航。
建盏烧制工艺的恢复激发了一批手工艺人对传承建盏工艺的热情和使命。他们在探索烧制技艺和创新上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努力:研究挖掘出土的建盏残片上斑纹的变化,尝试着根据现有资料进行釉料的配制,在恢复建窑传统烧制技艺的同时结合现当代所拥有的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一定的改良,烧造出更多丰富多彩的建盏品种,使国之瑰宝的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景象。
建窑炉火重新燃烧,建盏烧制技艺的重获生机,应当归功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流传千年的华夏文明和先辈们遗留下的文化习俗。因此,传统的饮茶文化再度兴盛起来,建盏的回归也是顺理成章的。
建盏的迷人斑纹经过千百年时光的洗礼依然没有褪变,仍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人越发着迷并愿意探索其中的奥秘。高温烧制使釉面流动生成迷人花纹,当茶水注入盏中之时,氤氲的茶香丝丝缕缕地缭绕于四周,光影的变化造就了金光闪闪的斑纹,在蒸腾的雾气中如梦似幻,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