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瓷名窑

三、宋瓷名窑

宋朝的瓷器生产,有政府出资建造的、专门生产瓷器进贡给皇室大臣所使用的官窑,也有民间自主创办的民窑,还有根据南北地域不同而相继建立的不同窑场。

在北宋之前,无论是进贡朝廷的御用瓷器,还是民间百姓使用的瓷器,只有精致与粗糙的区分,没有文雅与粗犷之分,但是到了北宋年间这一情况开始发生鲜明的变化。进贡瓷器给皇室大臣使用的官窑开始生产高贵淡雅风格的瓷器,民间百姓使用的瓷器则以大气豪放之风为主,产生了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我们可以通过名闻天下的“五大民窑”来分析这些不同风格的瓷器。最开始时,五大名窑只是普通的窑场,专门用来烧制民间百姓使用的瓷器,所烧制的作品并不十分出彩。直到后来开始为皇家烧制御用瓷器时,才竞相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其精致的烧制技艺令各地窑场望尘莫及,也令后世的人们在观赏五大名窑所烧制的精美瓷器时,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极高的艺术审美赞叹不已。

这五大名窑分别为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

官窑,是专门为皇室成员烧制瓷器的窑场,因此,所生产的瓷器都要按照当时朝廷提出的标准严格执行,在工艺制作上不惜投入大量财力,只为追求精益求精之效果,甚至在烧造成功的作品里还要进行一轮筛选,可谓万里挑一,最终将品质极佳的成品进贡朝廷。这样严苛的标准使官窑所生产的瓷器只能供皇家所有,民间不得私自模仿和拥有。宋代的官窑在南朝时期和北朝时期所建造的场地是不同的,南朝时官窑建在现今的河南开封,而南朝的官窑有细分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

官窑在烧制瓷器时,对于胎坯材料的选择是极其精细讲究的,所以其胎体较薄,质感细腻,胎色呈现出黑紫色,底部圈足处和瓷口沿釉料稍薄的地方呈现的是紫褐色,所以也有“紫口铁足”之称。釉色以粉青为主要色调,间或也有翠青、粉青、灰青、米黄等色彩,其中粉青釉色是所有瓷器釉色中最为出彩的一种色调。釉面醇厚如凝脂,闪烁着晶莹温润之质感,色泽不如唐朝时期制作的瓷器艳丽多彩、雍容华贵,却带有纯洁柔和的光芒。不仅釉面色彩以淡雅为主,釉面也不装饰花纹,以高雅的纯色釉面和优美的造型展现出高贵的气质,表面纹理以开片纹为主要特征,为纯色釉面增添了纹理质感,给人以大道至简之美。

哥窑,所生产烧制的瓷器胎色深沉,大多数为紫黑、铁黑、深灰、浅灰等冷色调,也有个别土黄色的胎色。深色调胎体的瓷器与官窑出产的有相同的特点,都是“紫口铁足”,但土黄色的瓷器沿口没有呈现紫色,而是在圈足底部露出胎体之处呈现酱褐色。哥窑的瓷器不仅在胎色上大部分与官窑相同,在胎体的质感上同样也是细腻柔润的,与官窑相同。哥窑烧制瓷器时是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的方式放入窑内进行熔烧,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发现有些器物底部有一圈非常整齐的圆形支烧痕。

哥窑出产的瓷器釉面斑纹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面积比较大的黑色开片纹,另一种则是在黑色开片纹中又参杂着细小的米黄色彩的开片纹,此种类型名为“金丝铁线”,是哥窑瓷器中著名的代表之一。整个瓷器表面布满断纹细丝,仿佛将破碎的器物重新黏在一起,带有一定的瑕疵和缺憾之美。在烧制开片纹时,可以听到清脆的裂纹之声,如清泉叮咚流淌的声音,又仿佛抚琴而生的美妙音乐,是大自然深处奏响的天籁之音,听来让人不禁心醉神迷。

哥窑还有一个让人惊叹的特征,就是“攒珠聚球”。陶瓷界的先辈孙瀛洲曾写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攒珠”就是指哥窑烧制瓷器时生成的深藏在釉纹里面细密的小气泡,如颗颗晶莹剔透的小水珠,散布在瓷壁的内外,极为奇妙。

汝窑,是北宋时期的窑场,也是专门为朝廷烧制瓷器的。汝窑是五大名窑中名声最大的。宋人有记载说汝窑所烧制的青瓷被世人称为“青瓷之首,汝窑为魁”,足可见汝窑的青瓷是如何惊艳四座,在一众瓷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家御用瓷器。从宋朝开始,直到清朝,汝窑生产的瓷器一直被奉为艺术珍品。汝窑的瓷器釉色以淡雅高贵为主,造型精致典雅,没有过多繁复的纹饰,只在工艺上精益求精,甚至不惜下血本,以珍贵的玛瑙与釉料相互融合,呈现出随光影无穷变化的奇妙色彩。

汝窑的瓷器釉色是经典的天青色,是宋徽宗最为喜爱的一种色调。如大雨过后,天空放晴时所呈现出的色彩,透着晶莹温润、朴素简约之感。瓷器釉面也如同一块璞玉般,晶莹剔透,细腻柔滑。釉面裂纹如细丝般开成细小的碎片,釉里零星点缀着细小如水珠般的气泡,在阳光的照射下似群星闪烁,光彩照人。同时,在胎体与釉色相结合之处有微红的光晕,增添了柔美秀丽之感,莹润如脂的胎体釉面给人以赏心悦目之观感。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隋朝开始烧制瓷器,唐宋时期达到兴盛,尤其在宋代,定窑烧制的瓷器也是用来专门供给朝廷使用的御用瓷器。到了元朝,因国家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定窑逐渐衰落。在沉寂了八百多年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定窑才又开始重燃火焰烧制瓷器。但是复烧的定窑窑场并不多,只有十几家,可以想见如今定窑生产的瓷器有多么珍贵。

定窑烧制瓷器以白瓷为主,亦有红、黑、紫、绿等色调。所制作的白瓷胎体细腻柔滑,胎坯材质轻薄,透着光亮,有种轻盈透亮之美。釉色有如皎洁的月光,洁白透亮,晶莹温润。定窑白瓷制作精良,色泽高贵淡雅,纹理秀丽典雅,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还透着浅浅的米黄色,带有象牙白的温润质感,令人感到柔和宁静、恬淡平和。

定窑在最开始烧制瓷器时,采用描花、雕刻和贴花等技术手法装饰瓷器,到了后期则流行使用印花和刻花的方式来装饰瓷器,配上剔花、堆花等手法。瓷器的雕刻技艺在北宋晚期达到极高的水准,匠人们运用精湛的雕刻技法将瓷器釉面塑造得栩栩如生,增添了瓷器的趣味性。

钧窑,是宋代极负盛名的窑场之一,可细分为朝廷的钧窑和民间的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朝时这里名为钧州。宋朝初年,在钧州建造了窑场,取此地名为窑场的名称——钧窑。钧窑烧制的瓷器釉色丰富多彩,釉彩浑然天成又淡雅高贵,有如傍晚霞光四射的玫瑰紫,又有如晴空万里的淡淡的蓝色。这些精彩纷呈而又如行云流水般的瓷器釉色,是因钧窑神奇而富有魅力的窑变生成的,它们造就了钧窑举世无双的地位。

在经过1350℃高温的熔烧后,钧窑瓷器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釉彩,与建盏的窑变斑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入窑时都是统一的瓷器色调,烧制后出窑时却生成姹紫嫣红的色彩,令人为之惊叹。宋徽宗当时极为喜欢钧窑出产的窑变瓷器,在皇宫内也建造了相同的窑炉,用于仿制河南禹县的钧窑烧制的五彩斑斓的釉色瓷器,官钧窑由此诞生,世人曾将此种瓷器视为千万黄金都换不来的珍贵名品。

宋朝除了这五大名窑外,还有龙泉窑、磁州窑、耀州窑等窑场同样出产精美绝伦的瓷器。耀州窑盛产青瓷,以精妙的刻花和印花雕刻技艺而闻名遐迩。磁州窑是民间创办的著名瓷窑,窑址在北方,因来自民间,所以生产的瓷器都带有民俗风格,造型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相关的。该窑擅于使用白色的底色与黑色的花纹作为艺术表现手法,将精湛独特的工艺与民间特色绘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带有民间特色、充满生活趣味的精美瓷器。

龙泉窑在宋朝属于南方民间名窑之一。目前发现的窑址有数百处之多,龙泉窑烧制瓷器开始于北宋初期,南宋达到巅峰,于明后期渐衰,终止于清康熙后。该窑生产的瓷器以青瓷为主,多为民间百姓生活日用产品。北宋时期烧制的青瓷胎坯为灰白色,釉色为青绿色,胎体轻薄,晶莹温润,釉面雕刻花纹多为流云、婴戏、波浪等,匠人们使用刻花、蔑点等手法将纹样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器具以碗、盘、壶等为主要造型,整体器形规整端庄。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色彩多为淡青,雕饰以刻花手法为主,器型新增了炉、盆等类型。瓷器底部比较厚实,造型朴实稳重。南宋后期的瓷器胎体色白,这一时期出现的梅子釉和粉清釉使青瓷釉色之美达到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