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柴烧的工艺流程

2.龙窑柴烧的工艺流程

龙窑柴烧一般遵循古法烧制。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建盏的烧制是以托座叠烧的方式,将建盏圈足(无釉)的地方以逐层交叠的方式叠放在一起,放置在已刮去一圈釉的盘或碗上面,再放进窑里进行烧制。这样交叠烧制使建盏在窑内近似裸烧状态,故而后期使用上了匣钵。

北宋时期,建造龙窑的用料得到改进,窑炉的密闭性得以加强,整个窑体也更加坚固和耐烧。而装烧工艺方面也有了变化,开始使用一种漏斗形凸底匣钵来放置建盏,使匣钵以正置式放进窑炉进行仰烧,俗称“漏斗形匣钵正置仰烧法”,此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这种装烧优点在于高温下可以使温度均匀分布在建盏四周。在烧制时,一般会在匣钵内底部放置一块垫饼,用来防止釉料向下流,粘住底部,破坏了建盏的完整性而使其留有瑕疵。

装窑是整个柴烧工艺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每一窑开烧之前,都要事先计划好该窑能放置多少只建盏,并精心规划好放置的位置,因为不同位置的建盏烧出来的釉面纹理也不一样。古人对烧制的瓷器有一套官方标准,柴烧生成的灰粘在了胎釉上,或者是建盏有火烧过的印迹等,都代表该盏已受破坏,不能称为佳品。

在素坯放进窑炉前,需要将其先放进匣钵内,利用匣钵隔开素坯与烟火、燃料烧成的灰的“亲密接触”。在窑室内先铺上一层高温土,避免烧制时匣钵粘底。然后匣钵放置其上,固定好位置,再把匣钵层层叠放,直到窑顶,用几块碎匣钵片放在最上层封顶固定,以避免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倾斜。

装窑时,匣钵位置的摆放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从窑头开始排起,一般可排三至四排,靠近墙体的部分需距离约10厘米,而且最好对应投柴口方向,预留好火坑的位置。装置匣钵的过程并不容易,需要用心去设计每个匣钵摆放的位置,其位置是要根据窑炉内火焰流淌的方向、灰掉落的地方,以及希望生成的釉面效果等要求进行合理的排位。全窑装满后,就可以封闭窑门了。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点火烧窑了。窑身两侧一般会建有一个火孔口,透过此窗口可以观察室内燃烧的情况,因为是持续性地燃烧,所以窑内温度会随着燃烧时间增加,而逐渐开始往上升高,直到1300℃左右。通常需要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地烧制,并且每隔一两分钟就要投一次柴,所以窑工师傅们要轮班不间断地对整个窑身的投柴口投掷柴火,还要有一定的经验,随时透过观火口关注窑内火候的变化。

“后井第一窑”侧面图

烧窑结束后,开始封窑。等待窑炉内自然降温,此时所产生的还原气氛是很关键的因素,如果气氛控制得好,那么所烧造的建盏成功率就会比较大。降温时间大概需要一周,等到温度降到300℃左右,就可以出窑了。

龙窑柴烧的神奇之处在于其烧制出的建盏釉面犹如雨后阳光的自然反射,变化出七彩斑斓的虹,悬挂于天际,耀眼夺目。这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经过千年的历史传承,凝聚了世世代代窑工们的技艺、智慧、情感,是中国传统工艺与美学的完美融合。建盏所散发出的古朴、温润、自然之美,令现代建盏工艺师们为之着迷与潜心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