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釉方配制
建盏能独领风骚数百年,其魅力在于釉色的变幻莫测以及天然雕饰而成的析晶斑纹。釉面纹路的不可复制性,使建盏成为黑釉瓷中的杰出代表,也令建窑在陶瓷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建盏的釉,是釉最初始的状态,也是所有瓷釉的始祖。其釉料配方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工匠们根据多种因素调整而成的。这些因素包括窑炉所处的位置、设备新旧程度及当时的天气情况、坯料成分的微小改变等,它们的变化都会造成釉面斑纹以同样配方烧制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因此,好的配方会受到上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一般的配方影响则不会那么明显。
每一次的烧制,无论产量多寡,工匠都需要依据各种因素对配方进行精心的调整,否则环境的一点变化都会影响作品的最终效果。
其次,烧制建盏时,需要在胎坯上挂上一层厚釉。在釉配方优良的前提下,如果给胎体上的釉比较轻薄,釉薄处会呈现酱紫色,不够美观。而且釉水中的氧化铁在烧制过程中,釉过薄将使结晶体生长的空间过小,造成兔毫、油滴状斑纹的效果不太好,就达不到宋徽宗所赞叹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的标准。所以,施厚釉对形成精美的析晶斑纹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釉厚也有不容易掌控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盏采用仰烧。在13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釉的粘合度开始薄弱,流动性增强,在高温下釉料会往下流淌,造成底部釉料增厚,形成上薄下厚之形态,以致影响到斑纹的形成。
因为釉面结晶会受到釉层厚薄度的影响,釉薄则结晶釉流动不顺畅,釉太厚结晶釉就无法析出,所以建盏在盏口处会产生比较细密的釉面纹理,越到底部则越少。就如兔毫盏的斑纹一般集中在盏壁上部,纤毫毕现,而下部则较细小,若隐若现。斑纹疏密度的不同导致氧化程度的不同,从而影响斑纹形态,造成色彩分布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正是建盏烧制的不可控性因素之一。
艺术家在陶瓷表层精心描绘,再经过烧制,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作便跃然于瓷器之上,而想要制作出斑纹清晰通透、分布均匀、色泽精美的建盏,是很难掌控的。有时盏壁上面的纹理会因过早氧化而变灰暗,而下面纹理还没有生成,又或者出现整个茶盏的釉面斑纹太过密集、缺少一定的纹理质感等问题。
第二,釉厚容易粘底。釉层如果太厚,燃烧的时间过久,炉温太高,都会容易使釉往下流,从而粘底。其他瓷器如果粘底可以打磨掉而不损坏其成品,而建盏一旦粘底即使强行断开,也会破坏釉滴凝聚而成的自然之美,从而使成品有了瑕疵而报废。所以,建盏在圈足处不施釉料,从而避免往下流淌的釉滴粘住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