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同学们,唐诗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妙笔生花,写下了无数诗篇,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了“每周一诗”的唐诗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读诗、背诗、赏诗,唐诗陪伴我们度过了三年的童年时光,我们一起分享了诗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我们就通过这节多元育人整合课,一起去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唐诗。
二、课堂流程
(一)分门别类学唐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所搜集的唐诗。小组长做好分工。
(1)组内朗读: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朗读本组成员搜集的唐诗。
(2)组长组织讨论:按内容,唐诗可以怎样来分类?
2.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唐诗进行分类。
唐诗分类表整理如下:

预设:诗歌可以分为友情诗、思乡诗、写景诗。
3.师生交流归纳。
教师补充:边塞诗、借景抒情诗、爱国诗、亲情诗、送别诗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阅读唐诗,感受唐诗的魅力。)
(二)声情并茂诵唐诗
1.教师:唐诗是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每一首诗,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万事万物在诗人的妙笔生花下,精彩纷呈。你愿意用你的朗诵让我们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吗?让我们进入“声情并茂诵唐诗”环节中。
2.小组推荐优秀代表进行古诗朗诵展示。
3.诵读展示要求:字正腔圆,节奏鲜明,感情充沛,感染听众,引起共鸣。
(1)边塞诗《凉州词》王之涣
(2)思乡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3)友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4)借景抒情诗《绝句》杜甫
教师过渡语:这一首首美妙深情的诗文吟唱,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美的熏陶、情的启迪,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设计意图:创设优美的朗诵环境,激发孩子的交流欲望与兴趣。)
(三)入情入境品唐诗
家乡是出门在外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都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让我们细细品味王维的思乡佳作,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味唐诗里的乡愁。
1.全班齐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什么节日有关?
3.学生介绍王维资料。
教师补充:诗人王维15岁离开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了20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的所有面孔也是陌生的,一个人孤苦伶仃在异地生活。这首诗就是他17岁时在长安创作的,写这首诗时正好是重阳节。
4.你知道他写这首诗时是什么感受吗?带着体会读一读!
预设:孤独忧愁。
教师小结:虽然间隔了一千多年,然而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依然是那么感动,这就是经典,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5.教师: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下面我们一起感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唐诗里的美好真情。
6.请一名学生有感情诵读。
7.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
预设: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也便一挥而就。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离别的惆怅、友情的真挚。
教师引读: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要求学生带着感受读)
9.按照以上两首唐诗的品读赏析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感悟《绝句》和《凉州词》这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学汇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唐诗文化的魅力。)
三、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在这次多元育人整合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唐诗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完成了我们自己预定的目标。老师对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每一个人都长大了许多,你们每一个人都有了自己沉甸甸的收获。虽然这次走进唐诗的多元育人课程结束了,但是唐诗之行才刚刚启程,唐诗的大门我们才轻轻叩开,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唐诗的奥秘,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