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周恩来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以弥补课堂上知识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东关模范高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账。”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周恩来在小学三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两本书里。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其中对于老师、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这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周恩来中学毕业以后,赴日本留学前,曾经回到沈阳母校,看望诸位师友。他给一个要好的同学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相约当中华民族独立、繁荣的时刻再相见言欢。这位同学一直把这个题字珍藏了40年,1957年,他又送给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学终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国重逢,畅谈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毕生的目标,也因如此,周恩来受到了万民的景仰,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

电视连续剧《八月桂花香》中,胡雪严的父亲胡道宏,几十年寒窗苦读,挨到中举当官之日却中风而死;《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看到自己榜上有名竟当场发癫……在他们心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世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读书当官,成了他们心中的理想、苦苦的追求,胡道宏、范进是那么可笑,可悲而又可怜,相比之下,他们读书的理想是那么渺小而短浅。那么,周恩来为什么会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呢?

我们都不会忘记,中国近代史上一页页屈辱的历史

鸦片战争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山东半岛的侵占,东北三省的沦陷,“东亚病夫”的屈辱,“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耳闻目睹的事实,一桩桩烙印在少年周恩来的心坎。

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个爱国英雄的事迹也深深地影响着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志不在年高。少年周恩来正是痛心于祖国的落后挨打、饱受侵略、惨遭蹂躏的现实,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不会忘记周恩来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刻苦读书的历历往事:图书馆,他专心致志,如饥似渴;旅行途中,他争分夺秒,不知疲倦;“大江歌罢掉头东”,他东渡日本,为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为的正是中华之崛起……

读书,他不满足于学校,他投身社会,深入群众,向工人学习;读书,他不满足于国内,他放眼世界,投身巴黎公社,洋为中用……

读书,周恩来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为以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更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念。

志当存高远。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恒久的精神动力。那么,我们又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呢?

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

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之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更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同学们,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奔向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