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

一、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

1.蒙古族粮食或面食

蒙古族日常饮食中的粮食或面食主要有炒米、糜米、大米和面粉等。

炒米是同红食和白食占有同等重要位置的特色食品,蒙古叫作“蒙古勒巴达”,就是蒙古米的

意思。因为炒米是他们的传统食品,是蒙古族牧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所以在蒙古族家庭中,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炒米。

炒米含水量低,好储存,又便于携带,非常适合游牧生活。炒米是把糜子炒熟后去掉外壳、去掉糠后的一种熟米粒,色黄,坚而脆。炒米泡在奶茶里,待至柔软时吃不仅色味鲜美,营养也很丰富。炒米也可用酸奶泡着吃,或干嚼着吃,还可以拌以酥油、红糖、奶果子捏成米团。其酥香可口,是蒙古族的特色风味小吃,也是节日宴席的美味食品。现在的炒米大多是比较软的,还带着淡淡的炒香味,现在超市或民族食品店都有卖香喷喷的炒米。

蒙古包子不用发酵面做皮,而是采用小麦磨成的面粉,用热水和好后,又称为烫面。馅有几种,一种是全羊肉馅,即整羊不分部位,全部剁馅只加葱、姜等调味品。这样的馅做的包子即纯正的蒙古包子。也有的在馅中略加奶豆腐或野韭菜,也有的用牛肉做馅或是用血肠、百叶等加腌酸菜做馅。蒙古包子的特点是:馅大、皮薄、味道鲜香。

蒙古饺子是蒙古族改良汉族饺子做法而创造的一种风味面食。其品种很多,如沙葱饺子、韭菜饺子、酸奶饺子、白奶油饺子等。

蒙古馅饼是蒙古族喜爱的一种风味面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以当地特产的荞麦面制皮,牛羊猪肉为馅,采用干烙水烹的方法制成。明末清初,馅饼面食从民间传入王府,由干烙水烹改为用豆油、奶油煎制,并用白面做皮,成了王府中经常食用的佳品。它以面稀、皮薄、馅细为特点,烙制后形如铜锣,外焦里嫩,饼面上油珠闪亮,透过饼皮可见里面肉似玛瑙,菜如翡翠、红绿相间,煞是好看。

2.蒙古族奶食

蒙古族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意思是纯洁、崇高的奶食品。奶食品主要包括奶皮子、奶酪、奶油、奶豆腐、奶饼等。奶食品是用马、牛、羊和骆驼的天然纯奶制成的,是蒙古族食品中的上品,曾被称为“百食之长”,无论是家宴还是祭祀都是不可缺少的。

奶酪,俗称“酪蛋子”,是蒙古族居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奶食品。奶酪,分生奶酪和熟奶酪两种。食用奶酪的方法很多,可泡在奶茶中食用,可如吃干粮般细嚼慢咽,越嚼越能品尝出其中的滋味!

奶皮以牛奶制成。把新鲜的牛奶装入盆中,过两三天以后,上面即结成厚厚的一层奶皮。将这层奶皮叠为双层揭下来,内夹白糖,吃起来香甜无比。奶皮多在逢年过节馈送亲友和敬老时用。制奶皮用的牛奶,秋天挤下来的最为理想,由于此时乳牛的膘最肥,乳汁油脂也最丰富。

奶豆腐,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奶豆腐,分为生奶豆腐和熟奶豆腐两种。其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酸奶,蒙古语称“艾日格”,是牧区消夏避暑之佳品。酸奶,分生酵酸奶和熟酵酸奶两种。酸奶富有营养,具有滋补气血作用的美容功能。常饮酸奶,可使皮肤增白。酸奶中由于含有乳酸菌,对肺结核、消化不良、心血管等病症,均有明显的疗效。若是出门远行,喝上几碗酸奶,真是沁人心脾,既能充饥,更能解渴防暑。

黄油,蒙古语称“希日陶苏”,其味道独特纯香,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牧民招待宾客的佳品。黄油可以从奶皮子里提取,可以从白油中提取,也可以从鲜奶凝结出的油皮中提取。黄油营养极为丰富,是奶食品之冠,因为五六十斤酸奶才可提取二斤左右的黄油,足见其珍贵。为食用方便,牧民常把黄油装在器皿或牛羊胃囊内。黄油具有增添热力、延年益寿之功能。寒冬季节人畜受寒冻僵时,常用罐饮黄油茶、黄油酒来解救。

3.蒙古族肉食

畜牧业是蒙古族饮食的主要来源,因此也形成了蒙古族的肉食习俗。蒙古族肉类食品,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多。红食主要有烤全羊、羊背子、炖羊肉、手扒肉、羊肉串、涮羊肉等。

蒙古族肉食招牌菜—烤全羊,这是由元代宫廷燕飨继承下来的一种整羊宴。在清代颇受清廷青睐并称“诈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发诗兴,作诗赞美此宴。“诈马”即蒙古语“珠马”或“招木”的异译,指的是用蒙古族传统的屠宰法将羊宰杀之后,热水煺毛,去掉内脏,将收拾干净的白条绵羊烤制成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讲究烹调技艺的上乘大菜。

手扒肉是蒙古民族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手扒肉煮法是把羊按关节带骨分割成数块,置于凉水中烹煮。煮得不能太老,不加任何调料,加少许盐。用大火保持肉的原汁原味,适当控制火候。只要肉已变色,即可食用。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易于消化。一手抓肉,一手持刀,边割边吃。

羊背子,蒙古语称“乌查宴”或“秀斯”,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族牧民婚娶、节日招待亲友时的传统佳肴。“乌查宴”是蒙古族牧民最讲究、最美味的盛宴,其盛况常常是通宵达旦,热闹非常。这种宴会,主要是喝酒、唱歌、跳舞、畅谈友谊。所以,一直到现在还十分盛行。如果能在草原上被请吃“乌查宴”,便是享受了最高的礼仪

4.蒙古茶食

若是问蒙古族人最看重的是什么?那必定离不开茶。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人常饮的茶有三种:酥油茶、奶茶、面茶。其中的奶茶,蒙古语叫“乌古台措”,是蒙古族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蒙古地区原来并无茶叶,随着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汗国的扩张和西域贸易的开展,茶叶开始大批传入蒙古地区。奶茶所用的茶叶是青砖茶。在蒙古族的奶茶中,最传奇的可算是连成吉思汗都喝过的锅茶。而煮这个锅茶的锅,雕龙镂花,被尊称为御锅,下部镂空,用于放置木炭。在煮这锅茶时,要先把锅清洗干净,有些讲究的人家,会用一口锅专门用于烧开水,另一口用于煮茶。煮茶的水必须是新打来的清水,以山泉水为佳。若是用放久了的水煮茶,茶就会褪色变质。然后把上好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放在火上倒入清水。到水沸腾时,就加入捣碎的砖茶,煲足3小时后掺入牛奶,然后再按口味加盐巴。等到锅中茶水再次开始沸腾时,就算把锅茶的咸奶茶底给煮好了。据专门制作这种奶茶的师傅透露,做这个奶茶底,其中最关键的是,茶水必须得扬至少81下,令茶味充分释出。

这锅茶底做法看着简单,其实滋味好坏和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煮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蒙古族人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调和,才能煮出适宜的奶茶底来。而在煮好奶茶底之后,侍应就会当着客人的面,把酥油、奶豆腐、奶酪、炒米、牛肉干等料一样样放进锅里,手拿大勺反复搅动,然后把旁边大肚子奶壶里煮好的奶茶倒进铜锅,待再次烧开后,盛进客人面前的木碗中就可以饮用了。这锅茶,热辣淳朴,浓稠适中,奶味浓香柔和。

二、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服饰

鄂尔多斯蒙古妇女头饰,俗称“头戴”,它是蒙古族服饰艺术的精粹,是鄂尔多斯蒙古人的骄傲。鄂尔多斯头戴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多元手工精艺技巧的融合,是鄂尔多斯人财富的积累和欣赏水平的体现。鄂尔多斯头戴因旗而异,各具特点,七旗七式,而且不同地区的头戴所反映的蒙古族头饰的早晚时代不同,早期头饰可追溯到明代的古老样式,晚期头饰可以看出其发展轨迹和丰富多彩的变化。在质量上有高低之分,材料上普遍采用极为珍贵的珊瑚、玛瑙、珍珠、松石、金银等材料,加之少量绝色绣花,使鄂尔多斯头戴成为内外蒙古各部中的佼佼者,堪称之首。

鄂尔多斯头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连垂”,蒙古语称为“西布格”。连垂上用布包棉絮缝成两个扁圆形物,在早期头戴上是两截约半尺长的用布缠绕的木棒,木棒向内略弯,木棒外加一个圆锥形硬壳布套,套身绣有极美丽的图案,如牡丹戏水、蝴蝶飞舞、吉祥花草等。

第二部分为“头套”,蒙古语称其为“阿日布其”。头套从头顶开始是一个布满珊瑚碎珠的布套,其下前部是眉帘珠,呈云头纹状,亦如“人”字雁阵,最中心一小串珠直达双眉之间。头套两侧是穗饰串珠,它是头戴的精华显眼部分。无论是珊瑚珠的选料、大小搭配,还是金银造型,都极富美感。鄂尔多斯头戴此处的最明显的特点是珊瑚密布,金银制品复杂多变,而且所有饰片都是由外至里用串珠排排密集地排列,最中央处将方形带有吉祥图案的金银饰件镶嵌出来。

第三部分为“金银珠环”,在头辆的饰片处还要附一对或两对金银饰件夹带有珊瑚珠的环状德饰,这种穗饰的环有圆环、勾环之分,往往对对分别出现,有时两对中圆环和勾环同时出现。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通常用蓝、白两种颜色的布、帛巾来缠头,源于鄂尔多斯绕头部。她们认为,蓝色是永恒、坚贞和忠诚的象征,而白色则意味着圣洁和吉利。由于性别、年龄的不同,她们缠绕头巾的方式也有不同。如:姑娘露出头顶系方巾,并在右鬓角或脑后处将方巾系成花朵形状,方巾尾部下垂至齐肩长;已婚妇女则用方巾罩住全部头发系戴,头巾末端下垂至腰节处。这种夏季戴头巾的习俗与鄂尔多斯地区沙尘多的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

腰带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服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她们的腰带,长度从十五尺到三十尺不等,一般用丝、绸、缎、皮等材质制作而成;高贵的腰带,则由金、银、玉制成,考古学家们曾经从鄂尔多斯高原发掘出纯金腰带。

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的日常外套是袍子上套颜色鲜明的坎肩。坎肩长款的形制为对襟盘扣,而短款的则为右衽。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妇女坎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鄂尔多斯蒙古妇女的靴子,由靴底、靴帮、靴筒、夹条等部位组成。一对靴子由四块靴帮、四块靴筒、两块靴底构成。所以,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中,有“拆散开来有十块儿,缝合完毕成一对儿”的民谚。穿靴子时,鄂尔多斯妇女会根据季节变化,选择穿结、毛、棉、布袜子。袜子筒一般高于靴筒,露出的部分常常会绣上被称作“赫”“舞嘎拉吉”的精美花纹。在筒帮和靴筒处会抠贴或刺绣出精美的乌林赫(云纹)、乌力吉赫(吉样纹),有时还会钉贴形态各异的动植物图案,使靴子精美绝伦。

三、蒙古族的“皇城根儿”—鄂尔多斯的历史人文遗迹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南部,向南以长城为界,与山西、陕西接壤,向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形成了秦晋文化与草原文化南北交融的“歌海舞乡”。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三万五千多年前,古河套人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13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亲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打动,选为长眠之所。1649年,清政府在这里设伊克昭盟。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区位,孕育了鄂尔多斯韵味独特、古朴典雅的民族文化。

《筷子舞》《盅碗舞》等展示鄂尔多斯风土人情的舞蹈成为中国民族艺术的瑰宝;歌舞剧《鄂尔多斯婚礼》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祀成吉思汗所形成的蒙古祭祀文化,具有蒙古族帝王祭祀的明显特征,这使鄂尔多斯成为世界蒙古民族礼仪保留最完整的地区,被誉为蒙古族的“皇城根儿”……

鄂尔多斯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文和自然景观最为丰富的地区。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地区共发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别的古代文化遗址1000余处,如查布恐龙踪迹化石区、河套人及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区、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以及众多的秦汉、宋、西夏古城址、古墓群等,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望。“河套人”文化遗址、鄂尔多斯青铜器、古长城遗址、成吉思汗陵园、有草原敦煌之称的阿尔寨石窟寺、保存尚好的“秦直道”遗迹、昭君墓、大夏国国都统万城、隋朝时期的十二连城遗址、藏传佛教寺庙准格尔召等人文景点吸引了众多来自海内外的游客。

1.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他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号、谥号、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至大二年(1309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陵园占地面积约5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建筑雄伟,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建筑分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6个部分。

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圆顶上部有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即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

中间正殿高达26米,平面呈八角形,是有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亦覆以黄色琉璃瓦,高23米。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显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正殿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国”疆图,标示着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大军南进中原、西进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柩,灵包的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这里还摆放有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成吉思汗陵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其夫人的灵柩。自窝阔台及其长子之后,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孙,所以其地位极为显赫。

西殿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勒定”。苏勒定即为大旗上的铁矛头,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中,用它指挥过千军万马。传说成吉思汗死后,其灵魂便附在其上,因此在蒙古人民的心目中,苏勒定是十分神圣的。

在正殿的东西廊中有大型壁画,主要描绘了成吉思汗出生、遇难、西征、东征、统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壁画还表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于公元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的盛况。

这里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这一天是成吉思汗建立不朽战功的日子,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勒定”的大会。

2.鄂尔多斯青铜器

从19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以装饰动物纹为特征,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青铜及金银制品,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特征而被称作“鄂尔多斯青铜器”(也曾称作“绥远式青铜器”和“北方式青铜器”)。

30年前的一个冬天,鄂尔多斯高原阿鲁柴登的茫茫沙海中,凛冽的狂风吹起的黄沙遮蔽了人们的视线,大风停止、沙尘落定,在沙海里凸显出一顶金冠。这顶金冠是用纯黄金制成的,分上下两部分,重约1400克,上部冠饰是一支展翅欲翔的雄鹰,脚下的半圆形球体上浮雕一周狼噬咬盘羊的图案,金冠融铸造、锻压、锤打、抽丝等先进技术于一身,金碧辉煌、气势磅礴、制作精美。经考证,金冠是我国早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物质文化遗存,是一位地位显赫、驰骋战场的匈奴王头饰。

在鄂尔多斯地区大量发现的鄂尔多斯青铜器究竟是在哪里铸造的呢?这一直是学术界多年来非常关注的问题。朱开沟文化的发现对于鄂尔多斯青铜器的起源有了一个明确的答复。在鄂尔多斯地区发现了这么大量的青铜器,而且又发现了陶范、石范,可以证明:青铜器只能在本地铸造。

鄂尔多斯不仅是连接北方与中原文化的自然通道,还是各种政治势力和军事集团频繁争夺的地区之一。约从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到公元15世纪的明王朝,中原历代的许多王朝均在这一地区修筑长城,其目的就是阻止北方民族南下,鄂尔多斯地区就成为各种文化、政治等信息的集散地。正是中原地带和高原地区频繁的贸易往来,使鄂尔多斯地区的人民了解了青铜器,并通过贸易得到了铸造的原料。鄂尔多斯青铜器承载着人类历史的血脉和千年变革的涤荡,它独有的魅力和极高的史学价值,成为中国古代北方文明恢宏诗篇中精彩的乐章。

(资料摘引自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初中部政史组编《蒙元文化》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