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经典导入

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建的中国馆,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自建成以来,一直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1.它的总设计师何镜堂先生会为他的这一巨作做怎样的阐释呢?下边让我们来听一听吧!(播放视频:设计者这样说)

2.看完视频,请两位同学说说它借鉴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哪些元素。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让他们了解中国建筑的构造特点。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建筑文化的初步认识与探索。同时也为这节课后半段所要探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做铺垫。

3.教师归纳明确:“上栋下宇”是中国传统房屋的基本特点,尤其是这样造型的木质结构建筑。这种建筑样式在盛唐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们从现在留存的唐朝建筑中便能看出端倪。

二、导读展示

要求:

1.小组内,合作交流课前所做的导学单,轮流发言并互作补充。

2.各小组选出发言人,就现存的唐朝建筑中的一个做介绍。

表述流畅,尽量脱稿阐述。若能做到表达绘声绘色,且挖掘到了建筑背后的故事,可另外酌情加分。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的课前积累程度。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他们能互相取长补短,展示环节更是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介绍的同时,PPT仅为背景,辅助学生介绍有关知识。

三、经典原文

古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居处建造得越来越坚固、宜居、美观,他们也留下了许多相关著作。这节课我们来共同阅读经典《营造法式》的序文,《营造法式》是宋代官修的建筑规定,总结了建筑工匠代代相传的实践经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土木建筑水平。

这段文字回顾了建筑技艺的起源,概括了土木兴建的复杂过程,并且交代了该书的作用:皇家及官府建筑工程庞大复杂,制定标准、阐明要求就成为了必须。从作者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建筑艺术的重视。

臣闻“上栋下宇”,《易》为“大壮”之时期;“正位辨方”,《礼》实太平之典。“共工”命于舜日;“大匠”始于汉朝。各有司存,按为功绪。况神畿之千里,加禁阙之九重;内财宫寝之宜,外定庙朝之次;蝉联庶府,棋列百司。櫼栌栱柱之相支,规矩准绳之先治;五材并用,百堵皆兴。惟时鸠僝之工,遂考翚飞之室。而斲轮之手,巧或失真;董役之官,才非兼技,不知以“材”而定分,乃或倍枓而取长。弊积因循,法疏检察。非有“三宫”之精识,岂能新一代之成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以及代代工匠对建筑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建筑艺术发展到唐朝正属于鼎盛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此处引用史料也更有说服力。

进一步阐释介绍古代建筑的特点:“上栋下宇”和木结构。

四、文化雅苑

1.介绍唐朝的代表性建筑—宫廷建筑。

播放视频,随机让3位同学谈感受。

设计意图:大明宫,是我国封建社会里最大的群落建筑,相当于三个故宫的大小,不仅规模宏大、造型别致,而且每一处都体现出匠人的心血及智慧,也体现出当时皇权的至高无上。这样的视频介绍,很自然地将建筑与历史文化相融合,易于学生接受与思考。

2.建筑中也体现出王朝帝国的兴衰(视频)。

小结过渡:今天,我们了解了唐朝建筑,这些建筑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伟大、优秀的建筑,可以看出我们中国几千年的辉煌,都永远令我们骄傲。

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岁月如何变迁,可有一种精神是不受时空限制而永远流传的,那就是工匠精神。

五、工匠精神

1.何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精雕细琢,对自己的产品有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其包括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2.工匠精神内涵

第一,热爱事业,淡泊名利。用心做一件事情,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地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第二,专业、敬业。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或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无论是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第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益管理注重“精”“益”两个字,即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把99%提高到99.99%。

设计意图:由古到今,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在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汲取精神养料,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并承担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总结号召: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我们当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用淡泊名利、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