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伟合序:寂寞书斋不寂人
仲伟合序:寂寞书斋不寂人
——序钱冠连先生《眼光与定力》
仲伟合
2012年春节期间学生去探望钱冠连先生时,先生捧出一部厚厚的书稿《眼光与定力》(散文集),嘱学生为这部学术散文集作一个序。学生诚惶诚恐应允。之所以诚惶诚恐,是因为作为后学,为先生这样一位大家作序,实属不能为、不敢为而为之;之所以应允,是因为敬仰先生的为人、为学,所嘱之事不能不为。
钱先生于1989年初到原广州外国语学院工作,至今已经是第24个年头了。20多年来,先生在学术上潜心耕耘,硕果累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而在做人、做学问方面,更是深深地影响着包括本人在内的身边师生。
先生为人,勤奋务实,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与坚持。先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后被派到湖北省恩施第一高中教俄语和英语,“文革”中受到批斗,1973年又被派到更高更寒的山区咸丰师范学校工作,后至鄂西大学任教,直至为《现代外语》主编张达三先生青睐,调至广外工作。60岁之后,仍经过严格的程序获聘博导,继续执教、研究于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外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凡此种种,先生能走出低谷,登上高峰,必与其执著坚定的性格不无关联。先生曾谈到自己的人生哲学:摘取我够得着的葡萄,是酸是甜,我自个儿慢慢品尝。对此,他进一步阐述为:“这一辈子,工作能做到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愿意不断地超越自己,但从不拼命,不踮起脚来充高个儿。如果我头上悬着的葡萄太高,实在是够不着了,我就走开,走开的时候,我也不说葡萄是酸的。”(见《摘取我够得着的葡萄》)正是因为懂得取舍,懂得为自己设立一个个既不卑近又不骛远的目标,终能修成“正果”。先生极为看重人品对学品的影响与渗透,这一点从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遴选中可见端倪。他认为人生有三宝:快乐、智慧、创造力,“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欢乐”。
先生为学,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布道解惑之路。同为研究语言的同行,他在语言理论、语用学、西方语言哲学研究领域中的独特见解及学术思想影响了整个学科的发展。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推崇“创造性的工作”,是学生们最欢迎的老师之一;他研究外语,认为首先要学好母语,有了扎实的汉语语言文化基础,才有条件做到“学贯中西”;他藏书颇丰,心情不好时往书房里一坐,就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阅读中,先生广泛涉猎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天文、文学、美学、艺术以及系统论等等门类的知识,使得其做研究往往能从语言学和语用学之外的角度,不断发现新课题,形成新观点。先生是我国最先在国外语用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作者之一,他的学术专著《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在国内外都属创新学科。先生的语用学研究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其著作《汉语文化语用学》是中国第一部以汉语为基础的语用学专著,书出之初就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注意与反响,被国家教委列为研究生推荐书目。季羡林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其具有“前无古人的精辟见解”。王宗炎先生评价其为“在这些(语用学)引进者和发展者的当中,钱冠连先生占有显著地位。”他却说自己收获总比别人慢一拍,迟别人一个季节,故把书房名取为“冬收斋”。我相信先生的每一个成就都不是偶然,都是那份“积之厚厚,从容薄发”的执著与坚持而修成的正果。正如先生说的“我总是准备着,所以我能干点儿事!”
此书是一本学术散文集。“读一本好书,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户。”(见书中《岁月正翻动着书页》一文)先生这本书,自是一本好书。它是先生对学术研究的大彻大悟,以及对广博知识的充分诠释,映射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投影。它还饱含着对读者的深深勉励与期许。人品决定学品。先生的一生,勤奋、务实、执著、创新。透过他岁月沉淀下来的睿智的眼光和敏锐的笔触,读者能领略到,“岁月与磨炼,将一切沉重都变成了美好。当一切沉重变成美好时,我们的人生可望变得如秋水那般的平静,如高山那般的自在与大气。”(见书中《将一切沉重变成美好》一文)
读完了钱先生的这部书,学生不得不说,好一个“寂寞书斋不寂人!”
谨此为序。
二○一二年四月于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