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气氛
大学气氛
大学气氛就是大学里的文化气氛。大学气氛是形而下的东西之上,在基础之上,是制度与硬件之外的东西。它是一种精神,一种风气,可以感受到。它虽不是根本,却要求根本齐备了才能生长出来。它是漂浮着的、弥漫着的,奇怪的是,它一旦浮动出来,就可以反观学校根基是否深厚,机制是否健康。没有大学气氛,便不可能有真实的大学感受。回过头来想想高校是什么,就悟得出大学气氛不是在谈闲话。高校是什么?高校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存和创造文化的场所。
具体地说,大学气氛可能有如下几项(不可能也不必穷尽究竟有哪几项):
一、校长的掌门水平与个人魅力。在大学气氛中,大学领导的掌门水平是第一重要的。什么叫校长?在解放前,校长亦称“长校”,即一个学校的掌门人。他必须是:一、公正生威;二、学问生誉;三、精管理生成效;四、爱才如命而生吸引力。
大学校长必须讲个人魅力或者个人特点。个人魅力是校长开拓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蔡元培、梅贻琦与张伯苓,没有一个是没有个人魅力的。我所在的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长校之前是广东省同声传译的领军人物,当了校长之后,顺理成章地推动我校建立了高级翻译学院。又借力于他的同声传译能力,将我校学生实习基地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中,这可不是一般的突破。他推动的第三件事,是认定本科质量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一抓到底,年年检查,年年整改。请问,这三件事情的做成,是得力于他的行政开拓力呢,还是得益于他的个人特长和个人魅力?问题是,你能将一个人的事业开拓力与他的个人特长分得开吗?此三件事,事关大学根本,但是,如我上述,正是根本齐备了,才能弥漫出大学气氛来。
“将我校办成中国(或世界)第一流的大学”,是近些年来大学常见的口号。这条口号一经提出,就等于同时提出了另一奋斗目标:校级领导也应该是国内或者世界第一流的。可是据我所知,相当多的学校并无相应的思想准备。如果说“上有所好,下必投焉”是规律的话,上有所行,下必效之,也是规律。言(提口号)易,实行难。
二、利用教师资源。不要说解放前了,就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对母校谁是名教授,谁有什么著作,某某某的课是如何讲得好,有些什么妙趣横生的故事,心中都是有数的,而且代代相传。名牌教师是一个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书教得特别好的,研究搞得特别好的,你都得让学生知道。校领导就得有这个气魄面对全校学生,如数家珍地说出哪位教师有什么成就,哪位有何种绝活。这样也给青年教师立下标杆。校级领导这样做了,各个学院的领导也会照办。上有行者,下必效焉。这样的名牌教师,不可能爆炒出来。是不是名师,只有一个标准:代代学生的口碑。“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陈寅恪)是出大学问与大学问家的温床。学校的机制必须让安心搞学问的能发一点小“财”,衣食住行无虞。无非是说,所得的收入可以让他们安心搞学问。这样,一个学校的教师就能总处在一种宁静的心境中,智慧就能生长,成果就能涌现。教师、职工、行政人员,就能靠自己的专业特长,靠勤政与廉政,而不需要拼命炒更(兼职之意),把日子过好。
我1958年上大学,入学第二天,系主任把我们新生领到老教授家中转了一圈,那一壁洋书架就对学生产生了震慑。教授的书架站在那儿不吭声都成了教育学生的资源。现在批评一些教师掉到钱眼儿里去了(房子买到手,教学一塌糊涂,耽误学生一辈子,激起学生投诉)。这是人格异化。但是,将异化了的人格还原的办法可能还是有的。你得把过得硬的好老师放在他面前。你得把人品好、教书用心的教师(不必要求他才华横溢,有才就行)摆在他面前。人格的魅力有浸润效应(墨水效应)。华中师大的陶军教授,身兼教务长,让他演讲,卖票也有人听(五六十年代之交,《武汉晚报》经常登他演讲的售票消息),人们既欣赏他的口才、学问,也欣赏他的人品。
三、让学生忙起来,忙在正道上。上档次的课外活动多一点。这样,一个学校不仅可以出正才,还可多出“鬼才”、“怪才”。我们多出了正才、鬼才与怪才,人家还敢炸你的大使馆吗?
四、各种层次的讲座、报告、演讲开办起来。这样一来,教师的资源可以利用得多一些,也可以让学生忙在正道上。复旦大学有一个奇观:1983年我在那里进修,看见一个长长的公告栏,贴满了讲座、演讲的通告。天天都有。学生忙忙碌碌地记下了听讲的地点、时间,忙忙碌碌地奔向演讲堂,忙忙碌碌地讨论。这真有点像牛津大学的busy cycling的场面——自行车流,忙忙碌碌上课,忙忙碌碌争论他们的idea,埋头写书之后又忙忙碌碌地卖书。复旦大学校长谷超豪,有一次讲时空观。这样形而上的、非功利的、超验的题目,居然听讲的人多到挤在窗台上。这就是复旦之所以为复旦的缘由。有什么样的熔炉,便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素质。熔炉是什么?气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教育部属下的文科基地每星期都有学术报告与讲座,除了博士生、硕士生,其他的学生很少听。青年教师也少。我们请来了假道香港而来的全世界的知名教授,听众少,资源浪费得可惜。
五、碑、牌、像、馆,该立的立,该建的建。拨一点钱做这件事,功德无量。老是逛商店,就怨自己钱少。老是逛书店,就叹知识少。在宝钢的高楼之下,个人立即显得渺小起来。伟人的碑、牌、像、馆有两个作用,一是镇邪,一是启智。相信不相信?在焦裕禄、孔繁森面前,贪心小人也得羞愧羞愧。何也?圣洁可以改造人的灵魂,冲击人的心灵,改变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如在清洁美丽的地方,没有人敢往地下吐痰、扔脏东西一样)。这算镇邪作用。在伟人、科学家、学者的塑像面前,上进心、责任感、使命感,悄然而生,终生不舍。这算启智。
我的母校荆州中学,有一个大的展览馆。从两万多名毕业学生中选出了20位佼佼者,还有数不清的奖状与奖品。谁谁谁在美国干了什么大事,谁谁谁作了什么贡献,谁谁谁当了教授、工程师,谁谁谁当了什么模范,谁谁谁在什么地方为当地人做了什么大好事。每年一开学,把新生往校史馆一领,他们的目标就定下来了。任何说教都是多余的。这是不是教育?这比出了事再去教训人好多少倍?
六、充分利用媒体。媒体事关大学气氛的形成与调节,非得重视不可。学生在广播里学那些地方电视台做游戏的腔调与口吻,这是把大学的格调降下来了(我不反对轻松,但必须有格调,有智慧。那种插科打诨式的搞笑可以在电台与电视台少量搞一搞勉强说得过去,在大学广播台却不好)。我们学校的校报,每个退休职工人手一份,这自是应该的;但是直接参与改革与发展的教职工更应该有机会读到校报。去年改革时,校领导对风险的应对做得好,连风险的基金都准备好了。但是,没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校报上有理据有分析的深刻揭露矛盾的文章(不是指板着面孔训人的文章)不够多,休闲式的文章,轻松文章,也有档次之分的,轻松而有智慧才是真正好的校报文章。媒体对学生情调的熏陶,对“鬼才”、“怪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这些年各地搞起来的所谓“大学城”(一个城市的大学统统集中),很少教师赞成。我总说,那里的学生就是高中四年级,为何?大学城里缺的就是大学气氛。
大学气氛是什么?它是一把雕刻刀,把党委书记、校长的教育,把师长的培养,把校园的美丽与温馨,统统刻在了学生的心上。同时也有另一种可能,不好的气氛或者一片空白的冷漠也是一把雕刻刀,也能把我们的失职与某些并不美妙的记忆雕在他们的心里,跟随他们的一生。只要想一想我们自己,母校对自己的培育恩德或者偶然伤害,不都是令我们终生难忘吗?
一稿2006年(定稿于2011年末)